她,是孤寡老人的“社區女兒”;她,是社區共同的“孩子”;她,6年來默默照顧一名流浪漢。這3個“她”是南寧市永寧社區的3位居民,永寧社區書記李春紅説:“我們社區的居民就是這樣,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有困難儘自己的能力幫一幫,居民之間互相幫助,能幫就幫,住在這裡感覺很踏實。”近日,記者走近這3個“她”,看看在這個充滿愛的社區裏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她,一個人幫了很多人
説起南寧市永寧街的彭月珍,居住在這一帶的居民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多年來,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照顧周圍的孤寡老人、低保戶。
自從去年5月份華強街道辦設立“社區兒女聯繫卡”後,彭月珍就積極響應,主動提出照顧社區裏的廖超雲、劉其芬兩位老人。實際上,她早就已經擔負起了照顧她們的責任。居住在南寧市華興裏的84歲空巢老人廖超雲,每逢天氣突變都會患上咳嗽,彭月珍看著心疼,長期在老人家裏備好各種中成藥,一遇到天氣冷熱交替她就會提醒老人服藥。
作為“社區兒女”,彭月珍還同時照顧著居住在華光裏一位80歲的孤寡老人劉其芬。彭月珍經常到老人家裏幫忙洗衣服、搞衛生。更難得的是,根據老人的飲食喜好做好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裏。她還掏錢找來維修師傅幫老人修理電器線路、維修傢具等。
在永寧街落腳的這些年裏,彭月珍已經當過不少孤寡老人的“女兒”,有時候是“一對一”,有時候是“一對多”。在照顧他們期間,彭月珍堅持一日三餐做好飯菜送給老人,就這樣一直送到老人安詳離世。
她,得到很多人的幫助
居住在永寧街西二里的小麗(化名)今年已有11歲,自從她未滿周歲來到這個社區以來,她就成了街坊鄰居大家共同的“女兒”。
小麗的身世頗為可憐。小麗的母親11年前生下她的時候已經身患重病,而其父親早已不知所蹤。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小麗母親找到了自己的侄女——居住在永寧街的何國玲,並懇求她收下這個孩子。當時,何國玲心臟不好、血壓偏高因而沒法外出務工,自己的孩子年齡也很小,為此她十分為難。但是看到這個嗷嗷待哺的可憐女孩,何國玲心軟了。
小麗被何國玲接回家裏不久,她的母親就離世了。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的何國玲沒法全心全意照顧小麗,周圍的街坊鄰居主動提出幫忙。住在附近的韋秀玲每天為孩子洗澡、護理,為何國玲分擔了很多重活兒;阿瑩、阿香等幾位熱心市民隔三岔五就給何國玲50元、100元,讓她為孩子添置新衣;阿寧叔叔常常將家裏閒置的衣物送給小麗,還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小麗上小學後,冬梅阿姨趕來給她買了個新書包,還送來100元給孩子購置學習用品……小麗幾乎成了整個社區共同的“孩子”。
“回頭想想,這11年來如果沒有街坊鄰居的幫忙和照顧,我真不知道怎麼熬到今天,有了他們的幫助,我覺得我們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何國玲感慨道。
她,能幫就幫從不告訴他人
如果不是最近一次無意間的對話,永寧社區書記李春紅至今都還不知道,居住在永寧街西二里的任梅芳這6年來,一直堅持照顧一名流浪少年。
年近50歲的任梅芳是個樸實的家庭婦女,她的工作是為退休老人做飯菜、打點起居。2006年的一天,任梅芳做好飯菜後從鯉灣路返回永寧街,在經過民生廣場的時候發現了一名躺在那兒的年輕流浪漢。“他當時看上去有十七八歲的樣子,身上穿的衣服很破。”任梅芳回憶。任梅芳見狀,憐憫之心頓起,想到自己正好從退休老人家裏帶回些剩飯菜,她便停下來給流浪漢喂飯。
此後,每天早晚任梅芳從那裏經過,她都要看看那位流浪漢在不在,儘量給他送點吃的,天氣轉冷時就把家裏閒置的棉被、褲子給他送過去。“後來,我發現不只是我一個人在照顧他,居住在新陽路福利院的雷阿姨夫婦更是風雨不改常年照顧著他。”任梅芳説,雷阿姨夫婦經常為流浪漢理髮、送吃的。
新聞背景
2012年5月,南寧市華強街道辦啟動了“彩虹工程”。“彩虹工程”的寓意是:彩虹象徵著希望,希望在地方政府、高校、社會和有關部門的努力與關愛下,風雨之中的特殊人群沐浴愛的雨露,迎向陽光。
“彩虹工程”以服務轄區居民為重點,推出了以“紅、青、藍、綠、黃、橙、白”7大特色服務為主題的“彩虹工程”,著力提高創造文明社區創建工作水準。
這其中的“青”,除了包括以大學生助理為載體,在永寧社區“青年志願隊”,重點為轄區貧困家庭、殘疾人、困難老黨員、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農民工子女等提供家政、維修等服務外,還包含了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居民之間互幫互助,設立“社區兒女聯繫卡”,與社區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結成對子,做他們的“協議兒女”,隨時隨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困難;與轄區弱勢群體簽訂幫扶協議,為他們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