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民族服飾的“老少配”唱起古老的嘹啰山歌、童聲合唱團用壯語唱著世界名曲……6日晚,在壯族發源地之一的廣西武鳴縣,當地幹部群眾舉辦新創民歌優秀作品展演,慶祝國務院頒布《壯文方案》55年。
1957年11月,國務院討論通過《壯文方案》,並批准在壯族地區正式推行使用,這標誌著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有了與自己語言相一致的文字。55年來,通過不斷創新使用推廣形式,尋求與時代的“共同語言”,壯文得到廣泛認同和運用。
如今,在廣西各地,壯文已經融入壯族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印章和單位牌匾,基本都使用壯漢兩種文字書寫;全自治區共有65所小學、24所民族中學進行壯漢雙語文教學;電臺、電視臺有壯語新聞頻道……
面對當前全球化和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形勢,廣西積極採取措施應對民族語言弱化的威脅。自治區民語委業務處調研員黃漢鐵介紹,廣西14個市中有13個市設立了民族語文工作機構。今年6月,廣西率先探索舉行我國少數民族語文標準化考試——壯語文水準等級考試。南寧市正計劃出臺專門的壯文社會使用管理辦法,推動壯文使用的規範化和標準化。
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表示,在壯族聚居地區,壯文的推廣使用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壯族文化的傳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