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快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為論壇致辭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外文局局長蔡名照致開幕辭 ·跨文化傳播論壇于2006年8月30-31日在中國 ∙ 北京 ∙ 崑崙飯店舉行
楊雪蘭:國際關係中文化的影響力 軟實力與硬實力

我今天的話題是關於國際關係中文化的影響力。我是從一個居住在美國的人的角度來談的,我了解美國媒體和公眾對中國的看法,以及這種看法如何影響美中關係。近五年來,我也和百人會文化協會一起參與了很多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切身體會到文化交流的價值和挑戰。

請允許我首先介紹一下我們討論的主要脈絡,具體地説,是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持怎樣的看法。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承認並讚嘆中國的迅速崛起,事實上,對於很多人來説,這是令人驚嘆的。然而不幸的是,這種驚嘆對於一些人來説卻似乎帶來了負面的暗示,即所謂的“中國威脅”。

這在百人會與一個著名的獨立研究公司所做的2005年美國人對華態度的調查中有所證明。雖然美國公眾對於中國的態度是比較正面的,有59%的人對華持正面態度,相對於1994年的一個類似的調查來説,上升了10個百分點,但是很大程度上代表國會態度的國會議員中卻只有19%是支援中國,而79%的職員持反對態度。有趣的是,就算他們之中有40%的人曾到過中國,他們對於中國的低支援率依舊存在。(圖表)

非常多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已成為一個潛在的經濟威脅,也有些人把中國看成潛在的軍事威脅。這種看法在國會議員中最為普遍,但普通大眾也有著這樣的感受。

經濟和軍事力量通常被視為一個國家的“硬實力”,人們在讚嘆于中國近幾十年的快速進展的同時,也把她看成硬實力方面的一個潛在威脅。

對於中國的這種印象難道是適當的嗎?很多了解中國的人,包括像我這樣在中國居住過8年的人,都會認為這種看法是狹隘的、不完整的。

事實上,就是這個研究同時也暗示了中國擁有很多潛在的財富,這些財富更是超越“硬實力”的印象的。

對中國最強烈的印像是經濟增長和人口問題,共産主義和人權問題也很受關注,但是中國的文化、飲食和歷史同樣也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中國人民在文化性格方面是頗受認可並得到讚賞的,如他們的職業道德與紀律意識,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們的歷史、藝術和飲食。(圖表)。

長期以來,文化和價值觀都在中國的形象中佔據顯著的位置。早在1994年的一個關於美國對華態度的研究中,中國的整體形像是不很正面的,而在美國人眼中中國的文化是對於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人民、藝術和傳統來説的最引人入勝的因素。(圖表)

回到剛才的話題,那些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商業機遇感興趣的企業家們也認為中國的文化、歷史、藝術和傳統是中國最吸引人的地方。對中國民眾及文化持的正面看法的也佔很大一部分,這包括勤奮工作、家庭觀念、友好友善、智慧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看法。(圖表)

當時研究中引起對中國負面看法的因素與今天大致相同,即人權問題、共産主義與缺乏透明度即隱秘和孤立等方面。(圖表)

這些都告訴我們什麼呢?

這表示美國公眾不單單是看到了中國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實力,他們印象中的中國是個更全面的形象。然而這個印像是被對中國“硬實力”的強調所遮蔽的,這常常體現在大多數媒體對於中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報道。

通過更大程度的對“軟實力”的重視,中國擁有以文化和價值觀來完善自身形象的潛力,這可由被稱作文化外交的方式來完成。

就像人一樣,一個國家也可以被理解成是由身體、心臟和靈魂構成的,而這個身體就是以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為代表的。

我們可以把文化和價值觀看成是一個國家的心臟和靈魂。一個偉大的國家並不僅僅因為她比別的國家強大而被世人所敬仰,她的道德力量、她的心和靈魂也一樣重要。

長期以來,這個軟實力的方面對於闡釋一個國家的國際關係是更有決定性力量的,因為它能影響到民眾的感情和心靈。這方面的因素使別人想成為一個國家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必須這樣做,而是因為他們這樣想要這樣做。

我們能從1973年著名的乒乓外交中學到很多,在這個30年前成功的文化外交的歷史性例子中中國很好地利用了她的“軟實力”。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去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為時一個月的中國節,這是由肯尼迪藝術中心和文化部共同協作的。900位中國藝術家和20個藝術團體在整個月中參與了從中國歌劇、戲劇到舞蹈和交響樂等的各種演出。我非常榮幸地擔任了該活動的顧問,並親身了解到這個藝術節如何每天都得到很好的票房,並在一個月中接連吸引了很多肯定的新聞報道,這些報道來自包括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在內的媒體以及一些電視臺。之所以有這些並不常見的持肯定態度的關注,是因為這些活動代表了關於中國的新的主題,而且中國已經因此有了吸引力,並得到尊重。

幾年前,黃豆豆和上海舞蹈團在由美國前總統福特擔任主席的一個舞蹈節上表演了好幾天,在美國觀眾中,很多人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地接觸過來自中國的任何人,但他們為這些舞蹈家所傾倒,而一本美國國內的舞蹈雜誌把中國舞蹈家的表演列為那年夏天美國最好的演出。就在上個月,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在同樣的舞蹈節上的表演被公認為整個演出季最好的演出。毫無疑問地,中國的文化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得到推崇,帶來熱情。

通過文化外交可以營造更加肯定的國際環境來建立良好的國際關係,可以使媒體的報道更廣泛,那麼採取文化外交策略的未來機遇有哪些?

1. 利用媒體關注度,展示新的形象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最好的時機是媒體關注已經存在的時候。記者這個時候需要寫新聞稿,對於新的內容和看法非常易於接受。很明顯地,從現在開始,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

而除了僅僅報道體育賽事之外,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從運動員、相關團體和中國整個國家入手,來展現奧運會人性的一方面。

1996年奧運期間,我有幸作為志願者為奧運會工作。當時媒體對中國運動員的報道鋪天蓋地,但往往傳達的卻都是負面的資訊。當中國運動員在比賽中失利的時候,他們往往被描述成有負眾望,而當他們贏得比賽的時候,卻被懷疑是不是用了禁藥。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領導對於媒體報道的問題和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等方面毫無興趣,用他們的話來説,“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贏得金牌”。

對於這方面的空白,負面的報道還在繼續。

我們當時給了一名記者一個機會,在中國代表團抵達美國後的賽事準備中全程隨行。她得以親眼見到運動員狀態好與不好的時候,因而漸漸地對他們有了了解。那次隨行的成果便是華爾街日報中的一整頁的特寫,而這篇特寫的導語這樣寫道:“中國運動員之所以能贏得獎牌,可能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努力”。之後,她又描述了全程跟隨運動員訓練的個人經歷。

在那一屆奧運會期間,為了提供給世人一個更人性化、更透明的中國代表團的形象,我們安排中國獲獎牌的運動員參與市長的一個愛心計劃,即為舊城區孩子舉辦的公園野營活動。中國運動員們與孩子們一起玩耍,市長微笑著感謝中國運動員對於孩子們的支援,而電視臺的錄影機把捕捉到的這一切展現給美國觀眾。重要的是,只要用適當的方式展示,就能為中國塑造面向世界的人性化的一面。

然而在奧運會中,中國運動員贏得了原本由別的國家包攬的金牌,這也可能引發對於“中國威脅論”的關注。

通過2007年10月將在上海舉行的2007年上海特奧會,我們將有一個難得的機會來展示中國的另一面。常規的奧運會讚頌的是最有天賦的運動員的最高成就,而特奧會所讚頌的是不受眷顧的智障人士的非凡成就。這兩種奧運會真的可以被視為一枚硬幣的兩面。對於中國四千萬智障人士的關注,正體現了中國並不為世界所知的一面——一個關注特殊人群的具有愛心的社會。

2. 加強合作關係來影響主要觀眾

加強與西方各種組織的合作關係來獲取共同利益,應該成為最大化中國文化事業帶來的影響的指導性原則。

這方面已有的例子包括最近在美國舉行的聖經巡迴展覽,這個展覽是由一個中國非政府組織和全國各地一些主要基督教協會合作舉辦的,活動吸引了廣泛的媒體報道,被認為是中國新的一次令人驚嘆的主動出擊。

另外,在國際文化共同體中,中國應被視為是“利益分享者”之一,提供共同分享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與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合作關係代表了這樣一個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中國提供藝術表演,而西方合作夥伴選擇適合他們觀眾欣賞口味的演出並負責提升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此相反,在早期的合作模式中,中國單方面選擇他們想要呈現的演出,預定表演的場所,並且往往到最後發現自己的觀眾只有當地來自中國的移民。所以,只有良好的合作模式才可以給雙方帶來利益,西方合作者從成功的新項目中獲益,中國方面則能因擁有重要的觀眾而獲得肯定。

為什麼合作關係如此重要?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主辦人能夠理解他們的觀眾,毫無疑問地,東西方藝術方面的品位有著很大的差異。

另外一個問題是近來出現在中國藝術界的因商業利益驅使帶來的藝術與娛樂的混淆(圖表)。這在肯尼迪藝術中心為中國藝術節所做的選擇和中國方面的推薦的區別中就有很清晰的體現。所以,要贏得鑒賞方面的尊重和來自具有影響力的觀眾的讚賞,需要與西方合作者達成一致的評判標準。

現在正在前期策劃過程中的與芝加哥市合作的2009年“中國年”很可能成為一個未來的合作良機。這是芝加哥市市長Daley的想法中的一部分,他希望能把芝加哥市塑造成西方的中美關係中心。如今,在他的領導方針下,有10%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已經開始學習中文。今年,在一整年的“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慶祝活動中,芝加哥市共組成了250多個藝術和旅遊機構。可以看到,芝加哥市為推廣一個更全面的中國形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機會,把中國的經濟狀況以及文化事業介紹給主要的美國觀眾。

而另一個合作關係的機遇是與美國各地猶太社區合作的關於“猶太人在上海”的展出,展覽是由上海社科院舉辦的,並且猶太博物館和猶太人非政府組織對於巡迴展覽都表達了強烈的興趣。這樣一個活動展出一段鮮為人知,卻在情感上具有震撼力的關於中國為猶太人逃離大屠殺提供庇護的歷史,將吸引美國各地具有影響力的猶太社區參與進來。

我花了6年時間從事文化交流事業,尤其是在表演藝術方面。現在我想花幾分鐘的時間,和大家分享我對於中國的文化藝術如何能夠提升中國的形象、促進肯定的國際關係方面的一些想法。

前任駐美大使楊潔篪先生曾為2005年中國藝術節與肯尼迪藝術中心簽訂協議書,在此引用他的一句話:“文化交流是一個更加持久、穩定的中美關係的根基,在這個基礎上能夠建立更堅固的友誼和相互理解,這能使外交工作更容易開展。”楊先生一直以來都相當支援我們文化協會所作出的努力。

在各個藝術領域—— 美術、音樂、歌劇、舞蹈、電影、文學、繪畫等,中國藝術家由於對於高雅文化所作出的藝術貢獻,而越來越受到認可並得到來自全球藝術權威的尊重,而他們所做的這些貢獻就是意見領袖對於一個國家的文化的衡量標準。

中國的藝術家們是從中國到世界各地的最成功的大使,是對於世界文化的最被認可的貢獻者,是中國“軟實力”的最佳代表。

單單是今年秋天,中國藝術家們就將在世界一流的表演藝術中心林肯中心的舞臺上有活躍的表現。由張藝謀執導的譚盾的作品《秦始皇》將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將與田浩江、吳興國和黃豆豆一起出演主角,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大都會歌劇院2006-2007演出季真正的主要演出之一”,“在大都會歌劇院123年的歷史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第一個由該劇院引進和表演的跨文化音樂作品”。另外,李秀英將在紐約市歌劇院和大都會歌劇院出演《波西米亞人》的主角,而韓楓已為《蝴蝶夫人》備受矚目的新作品設計了戲服。

但上述提及的諸因素是否與對中國的認識有關呢?如果沒有眾多藝術家的參與或媒體策劃,這些轟動的文藝活動同人們對中國的見解就沒有什麼關係了。為了促進中國的藝術家們更好地致力於中國形象的樹立,我們需要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

首先,有關中國藝術家的報道——包括國內和海外的所有藝術家——應給予像出口額和工業産值之類的報道同等的播報頻率;他們的藝術成就應作為中國價值觀的一部分而得到關注和宣揚。

有個十分典型的實例就是芝加哥的“絲綢之路”文化年項目。文化委員會辦事機構蒐集了各界人士發起的活動,出版了包括所有活動的手冊,並協助向不同受眾宣傳整個項目。

此外,那些具有很大潛力但尚未得到認可的藝術家也應受到重視,因為他們缺少良機。這些中國藝術家如何才能向西方世界來展現他們的才華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需要考慮“利益共用”和“利潤分享”的原則。

當今中國已經受到全世界文化組織和藝術家的關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中國代表了文化市場的未來。

然而,在中國如何進行運營對許多文化組織而言仍比較困難——比如現行體制怎樣,如何尋求合適的合作者,需要如何協調才能適應中國市場並取得成功等一系列問題。

還有,資金對於大多數文化組織而言也是個問題,以及實際運營中的種種潛規則,包括表演費用和邀請中國藝術團的海外費用,使得許多文化組織都放棄了這方面的嘗試。

有一種方法是採用分工更明晰、更便捷的方法使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組織一起較好地合作。從我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工作的經歷中,我了解到,中國通過這種針對美國企業的簡易化方法在大約20年的時間內促進了合資企業的發展和兩國的經濟交流。這個方法同樣也可應用於文化領域來推動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組織共同合作。這也是美國百人文化協會一直以來嘗試能一盡綿帛之力的目的。

第二個做法是回顧,或更確切地説是重新考慮應該如何利用中國政府的資金來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我曾多次欣賞中國藝術團在美國演出。大多數情況下,大量資金花費于租借聲望顯赫的表演場所,如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或其他城市相當規格的場地。遺憾的是,由於這些演出活動不在美國藝術網範圍以內,從而往往只能吸引海外華裔移民觀眾,在主流媒體或藝術權威的可信度方面的影響微乎其微。

對此,一個途徑是利用國際文化基金來與相關的美國主辦方合作,這方面與肯尼迪中心的合作是個較好的典型,即以西方合作夥伴為主導方。為這種形式的同海外文化組織的合作創立基金,能促使中國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美國主流觀眾。

綜上所述,進一步深化中國形象十分有必要,對軟實力的重視應超過對其他“硬實力”——經濟、軍事和政治權力——能取得更為廣泛的文化認同和實現更多人類價值,唯有依靠軟實力。

文化外交政策在過去的實踐經驗被證明是很有效的,它所起到的作用需要通過與西方合作夥伴分享利益這一途徑得到擴大,中國需要作為“利益分享者”為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而致力於全球文化共同體的建立。

未來五年隨著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將會帶來許多推廣中國形象的機會。這樣能使世人認識到這不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國家,而是充滿愛心和靈性的人文主義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