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快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為論壇致辭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外文局局長蔡名照致開幕辭 ·跨文化傳播論壇于2006年8月30-31日在中國 ∙ 北京 ∙ 崑崙飯店舉行
車壇女傑--楊雪蘭

    

    歡迎繼續收看華人世界。在上一期節目裏,我們知道,楊雪蘭在通用的發展也有不順心的時候。但是,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終於還是給了她和通用汽車新的機會。

    她有著不平凡的家世,她兩歲時離開中國,輾轉漂泊。10歲來到美國,24歲獲得第一份穩定工作,50歲時她成為全美傑出的職業經理人,53歲擔任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在男性領地的汽車界,成為罕見的先例。

    楊雪蘭:我要進去,那個人就説,你要做什麼,不能進去的,我説我在這裡工作的,他就狠查,就查我,不相信我能進去。

    解説:就是她,在1998年把美國通用汽車帶到了中國,進而演繹了通用在中國的奇跡。

    解説:2002年,一個溫暖的春日,楊雪蘭來到自己親手締造的上海通用汽車製造公司,不過這一次,她不再是總裁,而是一名普通的參觀者。

    解説:楊雪蘭曾經被評為美國最優秀的女企業家和傑出的商界領袖,也是美國傑出華人組織百人會的創始人之一。在楊雪蘭任通用副總裁的時候,做得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使通用汽車公司拿下了中國汽車最大的合資項目——上海通用汽車公司,並且使它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合資項目之一。

    解説:從幼年離開上海,到暮年在上海創業,楊雪蘭走過了傳奇般的人生經歷。1935年,楊雪蘭出生在上海,父親楊光泩是一位外交官,母親是名門閨秀。1937年,剛滿兩歲的楊雪蘭離開了抗戰中的上海,跟隨父親輾轉在各國,令楊雪蘭終身難忘的是,父親在擔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時,遭到日軍殺害。

    楊雪蘭:醒過來,我母親就到那兒哭了,哭完了,就到她房間去了。那麼我們就不相信,不知道應該不應該相信,但是就是説,這可能是假的,可能他們在騙我們,可能他們還在。所以一直這麼多年,等到1945年我們一直不知道,他真的去世了,當然我一直希望,我有可能夢裏他會真的回來,其實當然他1942年4月份已經去世了。

    解説:失去了父親的楊家在菲律賓艱難求生,而正是這種生活經歷,磨煉了楊雪蘭頑強、樂觀的性格。

    楊雪蘭:其實我小時候是一個農民,後來我們什麼都沒有,自己做醬油,自己做鞋子,我們自己做,這些東西我都知道怎麼做,我都會的,因為養雞、養豬、養鴨,都自己養東西,那麼這完全是農民這麼一個生活。其實作為一個小孩子,其實很快樂的。

    解説:二戰以後,母親嚴幼韻帶著三個女兒移居美國紐約,並在上個世紀50年代與顧維君結婚,與楊雪蘭的生父一樣,顧維鈞也是一位愛國的外交官。顧維君雖然生活在美國,去始終沒有加入美國國籍。

    楊雪蘭:為了這個,他從來不能到另外的國家,有的時候我們説我們到歐洲去玩好不好,説,如果我要用一個新的這種東西説是證明我要簽字説我是沒有國籍的,一用這個我就不去了,從這個上面就不可能,不肯放的。

    解説:受生父和繼父的影響,楊雪蘭從小便萌生出當一名外交家的理想,1955年,楊雪蘭以優異的成績,從著名的衛斯裏女子學院經濟係畢業,隨後拿到了紐約大學碩士學位,而踏入社會後,由於種種原因,她的夢想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大學畢業後的楊雪蘭,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竟是幫人買咖啡和剪報紙。

    楊雪蘭:做了三個月,後來這個老闆回來了,我説現在我培訓培好了,我説倒咖啡,買咖啡,買午飯到他們到外面去吃飯,剪報,他説對不起,現在錢沒有來,就讓我放掉,我就沒有再做。後來我就不驕傲了,就去找我的姐姐的朋友,説你有沒有,還有本來你要給我這個希望還在嗎,他説是,還在,我專門就是想請你進來,讓你培訓的,培訓你的,這個就是市場調查。我進去的時候,市場調查,從來沒有聽過什麼叫市場調查,但是我進了這個東西。我腦子裏,其實我的腦子是很保守的,我的腦子是做兩年,那麼就可以結婚的,就不是真的,我想做貢獻,但是因為不能做外交官,我就是很不知道怎麼做了,因為我不想賺很多錢,我沒有這個想法,做商業,我覺得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做做就是做做。

    解説:楊雪蘭生活的城市紐約,是楊雪蘭最喜歡的地方,在這裡,楊雪蘭真正的融入了美國文化。1959年,楊雪蘭進入美國著名的格雷廣告公司,這成為她事業上的起跑線。她在這裡工作了整整30年,所做的工作就是通過大量市場調研科學的分析商品滯銷的原因,然後重新給産品包裝定位,幫助客戶成功的把商品銷售出去。上個世紀70年代,楊雪蘭成功的為幾個大公司策劃和實施了行銷案例,聲譽鵲起,楊雪蘭靠著她的的能力突破性別和種族的藩籬,成為格雷廣告公司執行副總裁。1983年升任為總裁。

    楊雪蘭:進了這個工作,我就發現其實從我喜歡的東西,我是比較喜歡了解人的想法,那麼,做市場調查有這個機會你可以去做很多調查,我們做了一些新的,創了一些新的方法,就是怎麼可以去發現人的想法、人想要什麼東西,從這個方面就發展了這個市場調查。

    解説:楊雪蘭曾被美國廣告聯合會命名為年度廣告風雲人物,任多家大公司的董事會董事,可是在她年過半百,準備享受晚年生活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另外的一扇門向她開啟了,那就是加盟通用。通用汽車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上個世紀80年代生産和銷售陷入低谷,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將楊雪蘭和通用聯繫在一起的就是這次危機,當時通用汽車負責行銷的副總裁為了改善行銷策略,請資深的市場專家楊雪蘭為通用把脈,作為一名亞裔女性,楊雪蘭的出現,在一向保守排外的通用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而她演講中指出的通用的問題,卻引起了高層的注意。

    楊雪蘭:第一次去,你説是不是奇怪,我進去完全像一個打仗的一個地方,我發現我走了以後,我就説,我再也不到這個公司,我這個發言的這裡,但是沒有這麼大的責任,因為這不可能,我一看大家的臉,我覺得他們是完全反對有新的人進來,完全反對有人有這種想法,對他們的這種專業,還有一些人,以為我是去搶他們的,我説,我就不去了,我不想去,但是後來我發言了以後,有一些領導説,他們聽了我講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想叫我去,我説我來沒有用的呀,這麼多人反對這種想法,不是反對我個人,但是反對這種想法,那麼又是可能也是反對我人,因為他們反對我的想法吧,我説不可能。後來在談,他們説你要不要來做做顧問。

    解説:以50歲的年齡進入當時還比較保守的美國汽車界,當時的楊雪蘭面對著溝通障礙和工作壓力是難以想像的,但她很快走出了最初進入階段的困境。她發現通用最大的問題,在於封閉保守,不重視客戶,産品沒有針對市場,為此採取了一連串的措施,獲得的非常高的評價和很好的效果。然而後來公司一次高層人士變動,又幾乎動搖了楊雪蘭在通用的事業。

    楊雪蘭:我在通用,不是一直勝利,有一個時間,1992年,大家世界都知道,領導取消了,改變了,就是1992年,從來沒有有過的,但是董事會是這樣,整個高層的人都取消了,報紙上來了有照片,也包括我的照片,有個箭頭,這個人上去,這個下去,那我的箭頭是下去,報紙大家可以看得見。其實箭頭下去的話,過了幾個月,都沒有了,都不在了,都不在公司了,我還在,但是我在呢,我的位子很弱,大家很多人不理我,我就變得好像看不見的人,他們也不請我去開會,也不請我參加東西,但是有一些東西我在做,我覺得是很重要的,這個是建立品牌,這個是我的專業,這個我覺得我是重要的,所以我還是做。連我小孩子説,為什麼還在做,人家好像對你不好,你為什麼還在呢?算了,你不需要的嘛。我覺得我還是留著,我還做。這個大概有一年吧,至少一年。

    解説:給楊雪蘭帶來轉機的,是在1993年,通用汽車開始計劃進軍中國大陸,雖然對這個計劃很多人持懷疑態度,楊雪蘭則堅持看好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她以出色的談判手段和溝通能力贏得了機會。1995年,通用汽車打敗了同時洽談的歐美、日本的汽車大廠,拿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汽車公司的標案,楊雪蘭也在建廠完成之後,成為通用汽車中國區總裁。

    楊雪蘭:在這個地方,那個很急,所以寫得很難看,這是我。就是這個,就是這個第一輛車,聽説這個是在中國唯一一個這麼樣的,從頭,我們就是利用這個概念,建一個廠,這個廠這個方面就是很現代的,你看有小車,有大車,有那個麵包車,都同時間可以在同樣一個線做,這個靈活性世界上很少。

    記者:這是什麼時候引進的?

    楊雪蘭:就是從1998年,但是最重要就是通用我們肯放世界上最先進的廠放在中國,很多人反對,連在美國很多公司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放在中國,為什麼不放在美國,為什麼不放在歐洲,我們都有公司,對不對,但是這個概念就是我們的領導就説,我們是一個國際,我們全球有公司,如果最好的東西放在中國,但是我們也有股份,也是可以幫我們的公司,那麼在中國我無所謂,在美國也一樣,這個廠比美國的通用的廠,或者比歐洲的通用的廠,都更先進。

    解説:這是楊雪蘭下一個人生奇跡的開始,她給上海通用汽車創造了近兩萬輛汽車的銷售業績,這在通用集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更為公司將上海通用列為全球一號戰略項目,楊雪蘭在自己的家鄉締造了一個華裔女性職業經理人的神話。

    楊雪蘭:我覺得中國的機會,為什麼我覺得這麼愉快做呢?我怎麼吸引人家跟我一起做,我説難得你一生有一個機會,從一張白紙,可以拿你最好的想法,可以真正做到,中國就是這個機會,你有好的想法,因為是白紙嘛,你畫這個圖也可以,你在美國你想改變,圖已經有了,再改多難啊。建築已經在了,系統已經習慣了,難得不得了,所以在中國就是這個機會,很多人我們吸引到中國來,就是講的這句話,他們説我有很多想法,一直想要這麼樣做,在這裡做,推行一個新的想法非常難,是不是在中國真的可以做,我説中國就是要最先進的想法,大家知道是最好的方法,人家來了。那麼我的專業方面,就是要建立一個品牌。

    解説:美國百人會,由在藝術、科學、教育、商業和政府等多個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美籍華人組成,成立於1990年,楊雪蘭是百人會的創始人之一。在2000年退休後,楊雪蘭專心從事中美文化交流工作,實現自己溝通中西文化的理想,發起成立了百人會文化協會,並擔任總裁,希望在加強中美文化交流、引進和推動藝術以及教育領域中的新觀念、新合作方面駕起溝通的橋梁。

    楊雪蘭:我覺得目標做文化這種交流,就是做這種國家的關係、文化、人和人的關係,我覺得這種是比較重要的,就是這個是基本的要求,世界上,那麼我覺得你看現在世界上猶太人、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那麼多矛盾,其實很多這種誤會就是因為文化的差距,不理解,那麼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文化的交流,所以這種不是賺錢的,這個是賠錢的,那麼為什麼做?賠錢的,大家現在尤其在做呢?大家要賺錢,我説賺錢,我也賺過,再賺好像不需要了,夠用了,夠了,再多有什麼好處呢?心裏現在你的收入,心裏高興這種收入,這個又是一種靈魂的收入,我覺得這個又是一種收入,這個可能更難。

    解説:曾為自己一生中,不能做一名外交官而感到遺憾的楊雪蘭,發覺實際上正在做著國際性的事業,不是通過外交手段,而是通過民間文化的往來而促進,做增進中美文化交流的事情,這是她感到最幸福的一點。在楊雪蘭的觀念裏,無論是何種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交流傳播,既是共同的基礎,也是溝通的橋梁,基於這個想法,楊雪蘭在幾年內,成功的做了一些中外文化交流項目,她以從事市場的經驗和熱情,投入文化工作。

    楊雪蘭:我覺得這是一樣的,因為你的成功的原則還是一樣的。第一,人家要相信你,第二,你要創一些新的方法,第三,你要鼓勵人、吸引人到一種新的想法。這同樣的東西,要看不是市場,文化也有市場,你要人家一起合作,這個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原則。

    解説:上海大劇院,是楊雪蘭經常去的地方,她的很多文化交流的想法,就是在這裡成為現實的。

    楊雪蘭:那個時候我到上海來,我就很著急,我覺得怎麼上海沒有東西,文化方面一點沒有東西,都是高樓,都是大燈。

    解説:楊雪蘭對上海這座城市,凝集著特殊的感情,上個世紀30年代,舊上海的繁華很濃重,深深的印刻在她的童年記憶中,楊雪蘭始終相信,故鄉上海應該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城市之一,可在她上個世紀90年代初回到上海時,她覺得這座城市是那麼的陌生。

    解説:為了一個文化繁重的上海,楊雪蘭捐資15萬美金給新建的上海博物館,這也是她人生中又一件很得意的事。

    楊雪蘭:也有我的名字在裏頭,説有很多人支援,我也不曉得有人支援,後來是我母親的90歲生日,我覺得如果有這麼一個,難得有這麼一個事以後,她也是上海人,她又是90歲生日,我跟我們家裏人討論了一下,他們説好,很值得可以一起參加嘛。這個就是幼韻軒,這個是我母親的名字。

    記者:有一些老外他們覺得這個茶室的名字起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就問我們的服務小姐這個名字有什麼來歷,怎麼樣,他們覺得非常有意思,起得非常有內涵應該是。

    解説:母親嚴幼韻的開明,塑造了楊雪蘭獨立的意識和樂觀進取的個性。幼韻軒是楊雪蘭對母親的一種深情的回報。

    解説:楊雪蘭認為,教育既是影響人、塑造人的工作,也是傳播和拓展文化藝術的事業,因此,她也在教育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特別是藝術教育,在近幾年聘請了幾位國際音樂大師來中國授課,楊雪蘭現在還是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理事。這些事物讓楊雪蘭的生活充實繁忙,在超越了種族和性別的障礙,取得了人生的成就之後,她正在超越年齡的障礙。

    楊雪蘭:現在我退休以後呢,我覺得我的精力放在比較重要的,我覺得是重要的,一個就是中美關係方面,中美關係我在百人會做不少工作,因為我覺得中美關係對我們大家從世界上、國家上、社會上都非常重要。那麼,文化教育為什麼這個也是重要的,因為我覺得最後政治方面是短期的中美關係的一點,但是真的長遠講起來,重點關係是人和人的關係,那麼為什麼可以影響人和人的關係呢,我覺得文化是最好的方法,都理解個人的想法,那麼教育又是一個方法,可以好像更加強你的各方面的認識,那麼最後會影響中美關係。

    解説:楊雪蘭年輕時候的志向是為世界做貢獻,這句聽上去很像玩笑的話,實際上是她一直在努力實踐著的理想。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