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殲-10戰機從絕密到公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2-01

 

20年的風洞試驗

研製伊始,在中國最大的跨超聲速風洞內,王發祥就圍繞殲-10飛機研製著手開展了高速飛行狀態下的投彈分離試驗,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捕獲軌跡試驗技術。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王發祥帶領課題組攻克這一重大技術難題,整整用了10年時間。

這是一場近乎悲壯的拼搏。其間,他們屢遭挫折,有技術的,也有非技術的因素。但他們心裏清楚,這是最艱難最關鍵的時刻。10年的努力換來的是,他們建立的捕獲軌跡試驗技術徹底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大大提高了飛機作戰能力。

就這樣,斗轉星移下,20年過去了。在群山環抱的風洞群裏,一大批科研官兵頂著料峭的春寒進行著最後一場攻關。他們歡呼雀躍,嘈雜的人群中,有人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淚花。這是一次漫長的等待。20年對於他們中間的多數人而言,早已是青絲變華發。的確,殲-10蘊含了他們太多的牽掛和付出。

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空氣動力研究基地完成殲-10飛機氣動試驗100多項,累計吹風超過1.5萬次,解決了事關飛機總體佈局、起降性能、操縱性、機動性、安全性等諸多技術難題,為飛機研製提供了大量科學準確的氣動試驗數據,為戰鷹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飛機在高速飛行過程中,受到四週強烈的氣流影響。只有掌握了氣流作用規律,才能科學謀劃飛機總體佈局設計,從根本上確保飛行安全。風洞是開展空氣動力學試驗研究的基礎設施。任何一種飛行器上天之前,都要在風洞中經受一番“歷練”。這是現代飛機、導彈、火箭等武器研製、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航空、航太科學技術的研究領域,風洞試驗作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準高低與一個國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弱緊密相連。

新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航空航太事業時,風洞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當發達國家擁有了高性能的飛機時,中國自己研製的飛機只有花大量外匯,拿到別國的風洞去做試驗,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今天,伴隨著殲-10戰機從風洞群裏一飛沖天,中國已經向世界宣告,任何先進的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裏拿到“準生證”。

 




     1   2   3    


  責任編輯: 蘭少賡視頻來源: d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