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李源潮:經濟轉型是一個需要付出代價的痛苦過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6-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了開幕式併發表主旨演講。(中國網記者 楊佳)
 
    (中國網6月29日訊 記者孫磊)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于6月28-29日在北京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新格局、新合作、新發展”,中國網現場直播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潮發表了主旨演講。李源潮表示,中國正處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期。中國長期形成的低勞動力成長、高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轉型發展形成巨大倒逼壓力和轉型動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依靠創新驅動、開放帶動、內需拉動,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炭發展。現在看來,經濟轉型是一個需要付出代價的痛苦過程,但只要堅定不移向前走,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依然看好。專家綜合考量改革紅利、城鎮化、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等正面因素,認為未來經濟仍將保持7%左右的增速。中國將加快自身轉型升級,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努力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完)
 
    以下是演講文字實錄:
 

李源潮: 尊敬的曾培炎理事長、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在北京召開,各國智庫專家、政界人士和企業家以“新格局、新合作、新發展”為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我代表中國政府向智庫峰會的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

當前,全球形勢正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全球總體呈現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存在,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和平發展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

對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來説,發展仍然是頭等大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仍在持續顯現,主權債務危機反覆衝擊市場信心,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如何增強世界經濟增長動力和活力、實現穩固復蘇,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努力。我們認為,結構轉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世界經濟走創新之路擺脫危機最為現實可行的選擇。

李源潮: 第一,轉型創新發展。2008年以來發生的金融海嘯和經濟收縮的實質是全球化危機,是經濟全球化自由無序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現象。二十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大潮席捲世界各個角落,以市場全球化為基礎,生産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資源全球化、勞動全球化此伏彼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但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國民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增長格局大大不同於原先世界資本與財富的分佈格局。一批原先發展後進的國家成長為新興國家,一部分發達國家出現了大規模的資本轉移和産業轉移,還有一部分不發達國家被進一步邊緣化,使原來就很不平衡的世界經濟更增加了失衡的因素。全球化中借貸出口主導投資的增長方式逐漸導致了生産與消費、投資與需求的地區錯位,並最終造成了由信貸過度膨脹導致的金融危機和投資過度膨脹導致的生産危機。因此,原先的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式,包括金融投資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市場消費方式、生産貿易方式都要做轉型調整。

縱觀歷史,危機、調整與復興交替貫穿世界經濟發展過程,靠轉型發展走出危機是一條基本經驗。上世紀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引導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主要國家通過資訊化技術的突破改造傳統産業,走出石油危機造成的“滯脹”困境。新世紀以來,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靠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擺脫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再次進入危機後的轉型調整期。各主要經濟體都在加快調整轉型,謀求建立經濟、科技競爭新優勢。美國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歐盟實施“歐洲2020戰略”,新興經濟體紛紛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我們認為,世界經濟要徹底走出危機,需要各國進一步創新理念、增進共識,在加快本國轉型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經濟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包容發展、可持續發展,努力建立公平合理、充滿活力的國際經濟全球化新秩序。

李源潮: 中國正處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期。中國長期形成的低勞動力成長、高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轉型發展形成巨大倒逼壓力和轉型動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依靠創新驅動、開放帶動、內需拉動,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炭發展。現在看來,經濟轉型是一個需要付出代價的痛苦過程,但只要堅定不移向前走,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依然看好。專家綜合考量改革紅利、城鎮化、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等正面因素,認為為十幾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7%左右的增速。中國將加快自身轉型升級,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努力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第二,合作創新發展。合作是各國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的發展捷徑,也是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選擇。現在,絕大多數經濟體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過去20年,全球商品貿易規模擴張了近5倍,跨境投資存量增長了8倍多。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已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經濟體之一。2012年,中國貿易總額達到3.87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出口國家;實際使用外資1132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對外直接投資達到772億美元並在迅速上升。中國的發展得益於開放合作,也為世界經濟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李源潮: 堅持合作是世界各國最終戰勝危機的重要保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初期,國際社會通力合作,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但是,這種合作很快就面臨嚴峻考驗,各種形式的保守主義正在抬頭。比如,設置貿易壁壘,增加外國投資限制,強化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管制,阻止新興技術擴散,無限制地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誘導本國貨幣貶值等。據WTO發佈的第7次貿易限制措施監督報告,從2011年10月到2012年6月,各成員國採取了近200項新貿易限制措施。保守主義從來都是世界經濟復蘇的最大障礙。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大規模的貿易戰、匯率戰加劇了經濟危機的蔓延。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潛在風險的突發性、擴散性、危害性不容低估。各國要增強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開放合作的方向不動搖,反對各種形式的保守主義,通過協商妥善解決經貿摩擦,維護穩定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的大門將繼續對各國投資者開放,希望各國的大門也對中國投資者進一步敞開。各國應共同努力,開拓世界經濟復蘇繁榮的廣闊空間。

第三,互利創新發展。互利互惠是持久合作的基石和動力。3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首選地之一。2012年,外資企業創造了中國1/2以上的進出口、1/7的直接就業。同時,外資企業也從重獲得巨大收益。據上海美國商會調查,2011年2/3的在華美資企業營業收入增幅高於母公司全球增幅。有國際人士進一步評論,“發達國家高成本的生産轉移到中國,從而降低了生産成本,其好處最終被全世界的消費者分享”。

李源潮: 擴大互利是深化合作、加快轉型的助推器。近些年許多經濟體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相互降低或免除關稅,消除投資障礙。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3年來,雙邊貿易額迅速擴大,2012年比2009年增長了近1倍。我們主張,各國都應尋找利益交匯點,擴大共同利益,深化利益交融格局,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繁榮。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4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到5000億美元,出境旅遊有可能超過4億人次。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各國將從中分享巨大紅利。

第四,共贏創新發展。共贏是人類的希望。非洲有句諺語“一人獨行可能走得很快,但結伴而行才能走得更遠”。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民都能分享發展成果,人類才能從根本消除危機。目前,世界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及世界銀行對全球120個國家財富分配情況的調查,世界上最富裕與最貧窮國家每人平均財富相差300多倍。全世界大約有12億人生活在每日收入不到1.25美元的赤貧水準,8.4億人挨餓或營養不良,10多億人看不起病、上不了學、喝不上乾淨水,13億人用不上電。“一音獨奏,難成樂章”。世界的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些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後的基礎上。

李源潮: 爭取共贏需要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我們主張,各國要摒棄你輸我贏、你窮我富、你弱我強的零和思維,樹立共用、共富、共進的新理念。發展國家先得發展之利,要為富有道、為富有仁,在實現自身於是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國家實現發展。發展中國家要自主自強、開明開放,積極融入國際大市場,發揮後發和比較優勢努力追趕,縮小與其他國家的發展差距。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新興國家,長期致力於縮小南北差距,力所能及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習近平主席提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是一個與各國人民夢想相通的夢,是一個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

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古代大史學家司馬遷説,“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安危,更需謀略。各國智庫匯集了大批專家和人才,承擔著為全球和平發展出謀劃策的重要責任。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希望全球智庫峰會秉持“同享人類智慧,共謀全球發展”的宗旨,坦誠對話、深入研討,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貢獻智慧。

祝全球智庫峰會越辦越好,為各國人民增進了解和友誼搭建智慧之橋!

謝謝大家!

專題: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

 
 
 
 
 

責任編輯: 劉璟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