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荒漠變綠洲 馬傑村夢想照進現實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1-01 內容來源: 央視新聞頻道
深秋季節。
9月22日,汽車從內蒙古赤峰市駛向西拉木倫河流域翁牛特旗馬傑村,公路兩旁,依稀可見百年老榆樹,站立在沙地中,仿佛在訴説,這裡曾是樹木茂盛、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如今早已成了科爾沁沙地。
進入馬傑村境內,走在沙地上,一腳踩下去,沙子沒過腳面。放眼望去,黃白色的沙丘,一座連著一座,宛如沙的海洋,不見盡頭。
就在這沙海中,長出一片有松樹、檸條、沙柳等喬木、灌木和牧草的綠洲,沙地被覆蓋。令人讚嘆!
9月24日,汽車行進在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湖之南的共和縣境內,平均海拔高度3400米,初來的許多人會因高原缺氧略感頭痛。
美麗的“高原明珠”青海湖,沿湖區域一望無際的天然草場,一片沙海正向湖邊漫延。讓人心情沉重!
就在沿湖共和縣倒淌河鎮一片退化的草場上,金色的油菜花,碧綠的燕麥,成熟的青稞,長勢喜人,十分搶眼。
這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組織一批專家和世界糧農組織代表,在馬傑村和青海湖畔考察調研時記者看到的情景。
帶隊的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勇鋒説,“這兩塊綠洲,是北京德邦華源有機肥業有限公司實施的示範項目,是組委會開展的天地人和行動支援的一項工程。這次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的基礎上,再請有關專家實地考察,意在推廣防沙治沙技術成果,為防治荒漠化、沙漠化,發展沙産業做出貢獻。”
走在馬傑村的沙地上,北京德邦華源有機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華,拖著一條略有殘疾的右腿與專家同行,邊走邊看邊説:“這片綠洲,是5年前種的,有一千畝,都是公司自籌資金,每畝投入1800元,目的是檢驗我們自主研發的腐植酸鉀、HAN多功能有機活性長效氮素肥料,還有立體修復荒漠化土地等技術。你看灌木長得有一人高了,是不是成功,請你看。”環保部處長王捷即興賦詩《沙漠桑田》:“茫茫沙丘肩並肩,草木生存難上天;唯恐狂風卷漫沙,企盼天降甘露泉。防風固沙根為本,保水增肥是關鍵;德邦華源創奇跡,定叫沙漠變桑田。”
公司專家團隊的崔保維教授説:“防沙治沙,概括説就是防風、固沙、保水、增肥。這裡採用的HAN多功能有機活性長效氮素肥料及立體修復荒漠化土地製備技術,是科技部、國家保密局在2009年12月24日確定的國家秘密技術。”
有專家介紹,目前,我國沙漠及沙漠化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6%,形成西起塔裏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的沙漠帶,並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大力研發和推廣治沙技術及其模式,形成長效機制,對遏制沙漠化發展,恢復沙漠植被,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促進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為什麼要選馬傑村和青海湖畔倒淌河鎮的沙地作試驗?調研中專家提出這樣的疑問。
“這兩個地區比較典型。” 北京德邦華源公司總工程師唐紅偉説:“馬傑村所在的翁牛特旗屬科爾沁沙地西緣,距北京直線距離300公里,是京津唐的風沙源頭,年平均氣溫4—5℃,年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零下33℃。在這裡防住風、固住沙、保住水,把沙地變成綠地,對改善生態意義重大。同時可以證明,我們這項技術在這裡可用,整個科爾沁草原都能適用。”
走在青海湖南部一片退化的草場,唐紅偉説:“青海湖地區,屬高原寒冷區,退化沙化的天然草場,通過治理,種植當地適合的青稞、油菜,特別是種植燕麥,來驗證我們的技術是否成熟。技術在這裡能行,在其他地區就不在話下了。”
在近一人高的燕麥地前,唐紅偉説:“青海高原能長這麼好的燕麥,不多見。燕麥是中國的傳統作物,18世紀,歐洲人把這一品種帶到了歐洲。10多年前,在我國幾近絕跡的燕麥,由一位中國科學家帶回了母本,在白城繁育試種成功。燕麥是多年生植物,第一年為燕麥,第二年就成為優質牧草了。這種作物,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很可觀。”
在我國,搞有機肥的科研機構、企業不在少數。有關專家在考察了德邦華源有機肥技術治理沙漠長出的兩塊綠洲後,不禁要問,德邦華源的技術有何先進之處?
唐紅偉説:“我們這項技術,是從植物生長的角度來研究肥料。多年前,做複合肥,經歷了市場火爆,獲得過第一桶金,後來又曆盡坎坷,幾乎陷入絕境。但經過多年的研發,在技術上有新突破,我們用低燃值煤加工腐植酸有機肥,提取出膠質體,並解決了膠質體自然乾燥時間長的難題。”
唐紅偉進一步解釋:“腐植酸有機肥,是高纖維聚合體,保水量達700倍。與種子一起播種,植物根部形成水的聚合體,還能快速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退化的草場,沙漠化的土地,都有地下水分,為有水沙地,而天然沙漠是沒有地下水的;用在地表噴施,能在地表形成高分子膜防止水分蒸發,有效利用天然降水;噴在植物葉面上,能控制葉面細孔的開闔度,保持葉面水分。這就實現了防風、固沙、保水的目的。治理荒漠化、沙漠化的關鍵,正是防風、固沙、保水。”
考察德邦華源的治沙工程,有一個情況不能不介紹。唐紅偉作為技術研發團隊的領軍人物,他遇到了不做煤老闆要去創新業的王建華,正是這位王建華,作為董事長,註冊成立北京德邦華源有機肥業有限公司,一心投資有機肥料研發、生産經營,致力農業、環保、沙産業。唐紅偉以技術佔公司30%的股份,進入北京華邦德源。公司有了新技術、有了研發團隊,科技人員有了研發經費的保障。於是,企業不僅是市場經營的主體,而且是技術研發投入的主體,科技人員直接面向企業需求選科研課題,針對性更強,研發成果就地直接轉化、産業化。就在專家考察青海湖退化草場治理項目的當天,北京德邦華源生産基地傳來消息:年産10萬噸有機肥生産線成功投産即是一例。
專家考察歸來,對德邦華源的技術給予肯定的同時,認為治理荒漠化、沙漠化,發展沙産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連片開發、才能取得更大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僅靠先進技術和一家公司是做不到的,需要政府部門大力支援和引導、農村基層組織、廣大農民的切實參與至關重要,建立“政府企業土地農民金融緊密結合、市場化運作”的機制,是必由之路。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責任編輯: 魯楠 |
相關文章
- · 內蒙古:治沙,更能致富! [ 10-21]
- · 鏖戰幾代人黃沙成黃金 內蒙古奈曼旗防沙治沙特色新路 [ 09-19]
- · 巴特爾:內蒙古防沙治沙五個“堅持”和三個方向 [ 07-19]
- ·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産業化治沙模式獲得認可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