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歌莉婭"引風波 京東等電商山寨烏龍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8-15 內容來源: 南方日報
正規電商也賣山寨貨?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商紛紛打起價格戰,試圖以“低價”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但與此同時,借助網購的零鋪租優勢,理論上我們的確應該享受到比實體店更加實惠的商品價格,但不法商家的存在卻導致不少消費者的網購體驗並不愉快。和電商價格戰“吆喝”同步的,是消費者此起彼伏的投訴聲,“高倣”、“假貨”、“山寨”這些字眼都在反覆提醒著我們,低價未必就能買到真貨!
近日,來自北京的吳女士就向記者爆料,稱自己在某電商購買了一雙“歌莉婭的新款真皮女式涼鞋”,趁著清倉特惠,原價588元的鞋子她花了158 元就買到了,但收到貨後卻發現“疑似”假貨,不但能看到鞋子的毛邊,連金屬扣都生銹了,感覺跟一、二十塊錢的地攤貨這沒什麼差別,這讓一向青睞歌莉婭 Goelia品牌的吳女士頗為氣憤,隨後她撥通了歌莉婭Goelia的售後服務電話,但歌莉婭Goelia方面卻表示從來沒有生産過該款鞋。吳女士這才發現到原來自己買的此“歌莉婭”非彼“歌莉婭”,在吳女士看來,自己的這次網購經歷側地上當受騙,買了山寨貨。
為何中文名相同也有假?
其實像吳女士這樣的投訴在電商領域並不少見,記者發現,在京東、聚美優品、淘寶和天貓等多個電商平臺均有類似的網友投訴。根據記者從業內人士和網友中了解到,出現“山寨烏龍”的原因,主要來自品牌商標註冊方面的問題。“消費者普遍認為買到的是‘歌莉婭Goelia’,其實到手的是‘歌莉婭 geliya’。”
記者從電商平臺的留言版上看到,網友“chau87”就説道:“買到鞋後發現不是真貨,很鬱悶,中文名字一樣而已,英文完全貨不對板。網友 “jd_349139380”則反映,在買鞋時還以為是歌莉婭Goelia品牌降價,怕晚了沒貨了連看都沒看評論就買了,後來才發現是她不想買的 “Goelia”,“兩個牌子也太像了,因為鞋子走路不累所以最後也沒退,但這次購物總有點不明不白的感覺,也怪自己大意了。”四川的網友 “jd_cxcc”不但在商品評價給了差評,還明確指出鞋子是假貨、山寨。“包裝上居然寫的Geliya,品質劣質!”然後,在該電商平臺的相關産品銷售頁面中網名為“歌莉婭-小婭”的賣家客服對用戶評價進行回復中卻一直重申:“我們是歌莉婭品牌正品,Geliya是歌莉婭的拼音,我們有品牌證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此,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撥通了有銷售“歌莉婭Geliya”品牌産品的電商聚美優品的客服電話,當記者反映所買鞋的英文商標與“歌莉婭 Goelia”品牌不同並懷疑買到的是假貨時。聚美優品的客服人員向記者承諾:“聚美優品所銷售的商品一定是正品。”當記者要求客服人員查詢相關售賣的産品中是否真的存在“歌莉婭Geliya”這個品牌時,客服人員則表示:“自己查到的結果只能顯示‘歌莉婭’的中文商標,沒有英文。”針對記者退貨的要求,客服人員表示:“只要鞋子在購買7天內無洗、穿痕跡,到聚美優品填寫退貨申請即可。”在不少網友看來,雖然聚美優品答應退貨,但是一邊牽頭組建所謂“正品聯盟”,一邊又在公然銷售“涉嫌山寨”品牌的産品,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同樣在公開售賣“歌莉婭Geliya”品牌鞋品的還有京東,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向京東的客服人員反映所買到的“歌莉婭Geliya”鞋是假貨,與自己所認為的“歌莉婭Goelia”品牌不同並要求退貨時。京東的客服人員向記者表示:“京東商城所售出的商品一定都是正品,這種情況如果想申請退貨,應及時到京東商城填寫退貨申請並説明原因(7天之內可申請退貨,15天內可申請換貨),如果超過了限定的時間,那麼退換貨就非常困難了。”記者在京東的頁面上看到,目前“歌莉婭Geliya”品牌的銷售頁面依然存在,而京東方面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則強調,京東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均具有合法的經營權。
法規不完善,電商監管難度大
在眾多“山寨”伎倆中,“傍名牌”無疑是最具有效果的一種方式,如今註冊與知名品牌相似的品牌名稱以達到盈利目的的現象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監管難度較大的電商平臺,層出不窮的“傍名牌”行為不但欺騙了消費者,還侵犯了原品牌的合法權益,對知名品牌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損害。
“很多消費者奔著歌莉婭Goelia這個品牌去購買的,但是網購後卻發現品質特別差,大部分更是直接向我們進行投訴,但其實那些並不是我們的産品,而是倣歌莉婭Goelia的山寨貨,歌莉婭自己也很無奈。”歌莉婭Goelia電子商務
總經理劉世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山寨品牌不但透支了我們品牌的信用度,還欺騙了消費者。”據劉世超介紹,雖然“歌莉婭Geliya” 在鞋的註冊分類通過了商標申請,但它的店面設計、模特圖和“環球發現”等品牌精神都是倣冒歌莉婭Goelia的,“這明擺著是山寨,很容易讓消費者誤解。”
據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商業模式是有界定的,比如規模、位置、區域等,而電子商務平臺則是廣義的,並沒有空間和時間界限的,這就使得工商部門對於電子商務平臺的監管難度非常大,很多商家便因此鑽了空子,這也是導致“偽名牌”在電商平臺更加猖獗的原因。“目前中國的商標智慧財産權有些混亂,客觀的説,作為品牌方我們也很勢單力薄,在當今中國智慧財産權保護並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國家對我們的幫助也不大。”劉世超認為目前他們也是無計可施。
廣東省工商部門有關人士日前就“傍名牌”的問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我國目前還處於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所以“傍名牌”的現象的確比較普遍。而在監管方面,由於《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仍有一些欠缺,就使得執法人員在遇到“傍名牌”案件時,特別是名稱與商標衝突時,沒有相對統一的標準,難以把握。
責任編輯: 劉穎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