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和大黃鴨一起“致童年”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8-07 內容來源: 北京公共
北京晨報:和大黃鴨一起“致童年”
一隻從荷蘭出發、去過11個國家15個城市“遊歷”的橡皮鴨突然風靡全球,它有個並不出眾的名字——大黃鴨。而這股“全城追鴨”的風潮更是從中國香港刮到內地,繼而成為今年9月開幕的“2013北京國際設計周”的一大“金色”招牌。
不過,大黃鴨在北京的“家”還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為了贏得“鴨爸”霍夫曼的“芳心”,“備選者”什剎海甚至使出“奇招”,用“坐船贈毛絨鴨”的方式來製造輿論,希望搶佔先機。
大黃鴨怎麼會這麼火?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不少專家紛紛表示,大黃鴨的風靡,和炒作無關,和童年有關。
的確,大黃鴨無疑會勾起人們美好的童年回憶。和小鴨一起洗澡的瞬間,和家相關,如親情般溫暖,輕鬆愉悅。即便平日看慣維港的環繞高樓、奪目廣告,那份繁華背後的生存壓力也能瞬間被這只圓頭圓腦、翹起小嘴的鴨子萌得無影無蹤。
大黃鴨與《致青春》可以説是同期走紅,看似巧合,卻都客觀驗證了創意本身最樸素的真諦,即創意是“人性的藝術”。
另一方面,大黃鴨也充分證明了“好設計就是好生意”。
大黃鴨到訪香港期間,不僅給遊客帶來簡單質樸的快樂,還帶旺周邊的餐飲、旅遊等行業。海港城裏經營小鴨咖喱飯的餐廳、本地旅行社的“賞鴨團”,甚至是街邊專職給遊客照相的業餘攝影師,無不賺得盆滿缽溢,成為大黃鴨風靡的間接受益者。
可惜,看到“商機”的還有不少以“掙快錢”為目的的投機者。大黃鴨還未出境,各種山寨版大黃鴨就開始在內地多個城市同時“漂流”,它們大小不一、造型多變,卻無一擁有純正“血統”。
模倣、跟風、抄襲、“拿來主義”盛行,這恰恰反映出我們的文化産業裏極其薄弱的創新能力。一個國家的文化産業本該以尊重版權為基礎。缺乏版權保護,創意只能如遠方的蝸牛,永遠爬不到身邊。
對於這樣的説法,不少人會不服氣,我們真的缺少創意嗎?北京烤鴨、廣州脆皮燒鴨,還有武漢鴨脖,中華大地上,光是鴨的美食已有千百種,誰敢説這不是創意?
但是,我們何時才能扭轉這種懶惰的“複製”模式呢?只有當思想觀念徹底扭轉之時,大概就會距離“大黃鴨”們的出生之日不遠了。
責任編輯: 劉穎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