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換個角度做慈善 探索互利共贏的扶貧新路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0-06  內容來源: 寧夏衛視

寧夏換個角度做慈善 探索互利共贏的扶貧新路

寧夏換個角度做慈善 探索互利共贏的扶貧新路

    從銀川驅車向南130公里,便進入吳忠市紅寺堡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聚居區。過去10多年來,寧南山區20多萬移民陸續遷徙到這裡。由於很多人曾長期居住在交通閉塞、乾旱缺水的貧困山區,這裡的殘疾人口占總人口的8.42%,高出全國平均水準2.08個百分點。

    不過,走進紅寺堡弘德工業園區,感受到的卻是春風撲面!

愛德製衣廠車間,生産流水線忙碌有序。墻上,“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紅字格外醒目。

    在縫紉機前忙活的周玉萍,9年前因操作鍘草機不慎失去左臂,不僅沒了工作,更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一個月前,市殘聯幫她安裝的“假肢”,讓她找回了自信;這份體面的工作,則讓她重拾自尊。

    “以前很少出門,也不愛説話,更沒想過還能成為一名製衣廠的工人。現在自己可以掙錢養家了,穿上漂亮衣裳和別人沒什麼兩樣。我還能騎自行車哩!”周玉萍笑得格外開心,臉上漾出甜美的酒窩。古爾邦節要到了,她給母親準備的節日禮物是一件棉衣和一部手機,“有了手機,我就能天天和媽媽説話了。”

    總經理侯建軍告訴我們,製衣廠160名製衣工中44名是殘疾人。他們最低工資每月1000元,平均工資1500元。廠裏規定,殘疾人工資比正常人提高20%,還專門設立了企業殘疾人扶助基金。“別看是殘疾人,幹活好著哩!正在趕制的這批西褲和馬甲,都銷往日本和歐美市場呢!”侯建軍充滿了自豪。他指著廠區東邊那排正在新建的標準化廠房説,明年投産後將擴招員工500名,可為125名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

    愛德製衣廠生意的紅火,得益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一個全新的慈善理念打造“黃河善谷”。

    作為西部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今天的寧夏還有近100萬貧困人口,其中殘疾人達42萬。在紅寺堡調研時,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被這裡殘疾人比例之高、生存之艱辛深深觸動:“解決特困群體的生存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要把殘疾群體當包袱,要當財富,千方百計將生存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慈善’牌,引進福利企業,興辦福利企業和慈善事業,要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自治區提出了打造“黃河善谷”的戰略構想,在沿黃河地區建設産業聚集區,為當地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群和貧困人口創造就業機會,探索一條“造血型”慈善新路。紅寺堡正是“黃河善谷”的核心區和先行區。

   

 

責任編輯: 石宇昕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