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微信“收費”問題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4-07  內容來源: 北京公共

專家解讀微信“收費”問題

微信要收費了?向誰收費?這個關鍵問題被混淆了中國移動的真正意圖是什麼?用戶交了流量費,運營商為什麼還要“重復收費”?中國移動挖了個坑,結果把自己給坑了?如果騰訊“被收費”,用戶會不會也“被收費”?騰訊給監管者出了道兩難命題政府不出手,事態將如何演變?

最開始,必須説一句話,本文是盡可能不帶任何偏向,站在絕對中立的角度來解剖問題的,拒絕各種黑。

近期沸沸颺颺的微信收費事件,如果拋開爭論,在一灘渾水下尋找矛盾的根源,或許,正是因為當事各方或有意或無意地混淆了事情的因果,才讓事情在錯位與混亂中被越炒越兇。

第一、向誰收費?這個關鍵問題被混淆了

微信收費這件事,從一個産業內部的討論問題,升級為一個公眾熱點事件,也就是最近一週的事情。

最關鍵的原因,是幾位政府、運營商的領導,以及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都就在公開場合,就微信的矛盾表態發言。他們的觀點各自不同,但都提到了一個敏感的詞“收費”。

最重要的問題,其實不是收費,而是向誰收費,然而,這個問題卻詭異地被混淆了。

一開始,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工信部部長苗圩的透露的資訊,是“運營商希望向微信收費”,但在隨後的網路上,這個説法被大量地解讀為了“運營商正要求,讓微信以後進入收費模式”。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一消息被廣泛傳播的幾天,微網志、微信等新媒體上,鋪天蓋地出現了一條“明天下午6點以後開微信要付$25”,並要求“看到就轉發,不讓這幾個坑人企業繼續掙坑人的錢,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消息。

這顯然是一件犯眾怒的事情,更何況,微信用戶已經超過3億!毫無懸念地,罵聲鋪天蓋地,運營商灰頭土臉。

但真正的情況是,此前相關各方爭論的,只是運營商要不要向騰訊收費,並未有絲毫涉及用戶。

這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國目前的網路環境中,沒有誰會傻到向所有用戶直接收費,就像騰訊QQ,這麼多年沒有直接收費,一樣能夠營利。只要有了用戶,有的是賺錢的辦法。更不用説,傻到去逼騰訊向用戶收費。

但無論如何,當3億用戶的權益被裹脅進入這個漩渦時,整個事件的性質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第二、中國移動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中國移動自己説,是網路越來越堵了。

好吧,這個坑爹的説法我們可以忽略,下面再來談它。

有人説,這是運營商想通過收費遏制騰訊的發展。

這個説法其實很扯蛋。以騰訊目前的體量、收入結構、産業鏈佈局以及銀貸關係,如果不是一個天文數字級別的收費規模,已經不可能讓企鵝帝國傷筋動骨。流量費這個坑太小,絆不了大象的腳。

有人説,這是坑人的企業,想賺更多坑人的錢。

這個説法顯然過於情緒化。任何企業都想賺錢,但運營商如果只是想賺錢,有的是辦法,不用這樣魚死網破。

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楚,運營商如果收了這筆錢,要花在什麼地方?

答案是,填窟窿。填微信為運營商帶來的收入窟窿和成本窟窿,尤其是成本窟窿。

收入的問題重要,OTT廠商對運營商的威脅趨勢不可阻擋,運營商也在準備應對,但這並不緊急。

而在成本問題上,牽扯到一個關鍵的問題:網間結算。

2010年,我曾在一篇報道中寫過一句話,“自中國網際網路普及至今,接入市場大多數的恩怨、沉浮與矛盾,背後都與網間結算有關。圍繞這一核心命題的爭議之多,矛盾之烈,討論者之眾,遠超其他産業問題。”

在微信事件上,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癥結。

如同前面故事所講,中國的網間結算制度,是不論用戶如何行為,只要在不同的運營商之間産生流量,都是中國移動要向聯通或電信結算費用。這個制度最早是為了用移動業務的高利潤補貼固定網路基礎建設,後來結算價格有過多次調整,但大的補貼政策一直沒變。

而微信3億用戶産生的流量,不但給中國移動産生負擔,而且因為中國超過90%的伺服器和骨幹網都掌握在中國聯通和電信手中,所以中國移動還要為微信的免費再買一次單。

這是一個大坑,而且隨著微信的用戶增長,正變得越來越大。

所以,比較靠譜的辦法,就是向騰訊收費,用這筆錢來填這個坑。

這也是運營商為什麼收費的最合理邏輯。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最著急的還是中國移動,另外兩家運營商要悠閒得多的原因。

第三、用戶交了流量費,運營商為什麼還要“重復收費”?

好吧,這是我最近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

但這個問題本身,也是有問題的。

如同前面所説,運營商與微信爭執的矛盾焦點,不是用戶要不要向騰訊交費,而是騰訊要不要向運營商交費。

如果是前者,那是一個涉及面巨大的社會問題,而且因為運營商已經向用戶收取過流量費,再重復收費是不合理的。

但如果是後者,就純粹只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問題,和用戶沒有直接關係。最關鍵的是,運營商向騰訊收費,也是有原因的。

最核心的邏輯是,以前,只有運營商能向用戶提供打電話、發短信的業務,而且用戶要購買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只能通過運營商交費,所以運營商掌握了客戶的付費渠道,所以在流量費之外,運營商可以從移動網際網路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業務分成。

這也就是説,運營商修的路上,只有一家自己的汽車公司在拉客人,所以可以通過交叉補貼,實現總體收入的平衡。

為了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所以向用戶收取的流量費其實是相對較低的,因為運營商可以在話音業務、短信業務、以及合作夥伴分成中獲得彌補。

就像報紙和雜誌,零售價其實經常比印刷成本還貴,因為還可以靠廣告來補貼。

但現在,與其他的網際網路産品不同,微信這樣的即時通訊業務,不再是運營商的業務補充,而是逐漸能替代彩信、替代微信、甚至未來替代電話,直到成為運營商傳統業務的“掘墓人”。

過去,運營商制定話音業務、短信業務等價格的時候,是把自己的建網成本、牌照成本與頻率成本(這個成本主要是國外運營商)、運營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內的,但現在,由於微信不用承擔網路、牌照、頻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以更便宜的“偽免費”方式來發展用戶,這對運營商將造成致命的打擊。

與此同時,網銀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也讓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不再被運營商卡住脖子。比如一個手機QQ用戶要買個Q幣,可以直接用財付通付款,而不用給中國移動結算分成。

這意味著,運營商原來的“交叉補貼”來源都被掏空了。

那就不補貼吧。反正中國移動又沒有入股騰訊。

但這下問題出來了。微信3億用戶産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沒有補貼,只收取用戶的流量費,運營商是賺不到錢的,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靠著中國移動的網間結算還好一些,中國移動甚至可能越虧越多。

所以,運營商傻了。

所以,中國移動向騰訊收的“流量費”,真正的理解,應該是用戶交的流量費,與運營商成本之間的剪刀差。

從道理上來講,只要費用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是説得通的。因為畢竟微信使用了運營商的網路與資源,也不是運營商自己的公司,運營商沒有義務為它也提供補貼。

責任編輯: 吳愛鳳
1   2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