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兩點,在海拔1600米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一間泥瓦灶房中,彝族婦女王繼芬彎著腰,往土灶裏添柴,火燒得幹柴劈啪作響,她的臉氤氳在蒸汽中,眼睛不時觀察著鍋里正在熬製的菜豆腐,一種她要在天亮後提到圩上賣的彝族特色食品。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0-12/28/6ce95ef6-0c14-4b44-88aa-6b20ad9acb82.jpg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ch/2020longlin/src/assets/4.jpg

  “政府已經幫我們太多了。我們有手有腳,能做點啥補貼家用就要盡力做。”

  後來,大兒子學得一技之長,成為一名貨車司機;小兒子在當地政府幫扶政策下獲得了臨時性公益崗位;王繼芬除了圩日白天賣菜豆腐和玉米飯,平時收煙葉打零工。在政府産業獎補政策的鼓勵下,她每天晚上還經營著烤魚店。一家人不等不靠,通過勤奮勞動獲得經濟收入。今年年底,王繼芬家已經把剩餘的債務還清。

  “還上了債,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回訪王繼芬家時,德峨村第一書記胡朝暉鼓勵道。


  胡朝暉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2018年年初,單位領導徵求胡朝暉的意見,問他是否願意作為第一書記前往隆林各族自治縣扶貧。這位從小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的人,彼時已年近50,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面對各種牽絆,18年軍旅生涯的職業本能告訴他: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從此,胡朝暉便離開南寧,開啟了近三年的“第一書記”履職之旅。


  在新老扶貧工作隊員交接會上,胡朝暉的部門領導留給他“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八個字。原來,胡朝暉就任時,他擔任第一書記的德峨村已于2017年達到整村脫貧“十一有一低於”的標準,條件較好的貧困戶已經達到了“八有一超”的脫貧標準。他的任務不僅是要鞏固整村脫貧的成果,還要啃下剩下的貧中之貧的“硬骨頭”。

       擔任第一書記期間,胡朝暉常常入戶走訪,以至於老百姓家中養的狗見了他以為是家人而不吠,因此他還被人送了“狗不理書記”的外號。為了在石漠化片區發展産業,他爭取各種資金項目,帶領鄉親們種桑養蠶、建黑豬養殖場。為了豐富少數民族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給老百姓建了籃球場,安裝了健身器材,修了圖書角、室內外文化中心,開展“鄉村夜話”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引入了應急廣播。他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引導老百姓移風易俗、改變觀念。鄉村振興階段,老百姓必須參與其中,胡朝暉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村民們人人出力、戶戶出工,設計建造了富有民族風情的涼亭、花圃和鄉愁館。 


  別看胡朝暉現在在村裏如魚得水,三年前和老百姓打交道時,他卻常因文化差異大和理念觀念不合而感到格格不入,工作難以開展,“覺得自己像是土匪進村”。隨著産業發展步入正軌,村容村貌越來越美,老百姓生活品質提高,胡朝暉也獲得了村民的信任與支援,走在路上都會有村民主動和他打招呼,邀請他去家裏坐坐、吃個飯。“有次入戶家訪時,老百姓説,第一書記來到村裏純粹是為了幫他們,背井離鄉很不容易。”村民的話令胡朝暉深受感動。 

  第一書記的工作是暫時的,他早晚會離開,而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開展卻是要長久堅持的。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為這裡的長遠發展留下一支帶不走的“能打勝仗”的隊伍,成為胡朝暉朝思暮想的課題。在胡朝暉的帶領下,村兩委建立起了一支團結實幹的團隊。“相信當我離開德峨村的那天,他們一樣能夠適應鄉村振興的繁重工作。”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貧困面大,貧困度深。很長時間裏,自然條件惡劣、底子差、欠賬多,是這裡難以拔出窮根的原因。”百色市政協副主席、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張啟勝説。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又是廣西確定的四個極度貧困縣之一。從行政區域上看,隆林位於百色市西北部。從地形地貌上看,它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水土流失後裸露的基岩無法涵養水源,不僅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嚴重的飲水問題,也無法支撐農作物生長。


  2011年,張啟勝就任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書記。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在對貧困戶做出精準識別後,隆林縣倒推工期,制定出五年的攻堅計劃。“這也是任務最繁重的五年。”張啟勝回憶,“我們提出,第一,不等不靠,主動摘帽。第二,我們要用極致的拼搏戰勝貧困,用最硬的作風啃下最硬的骨頭。”2020年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宣佈隆林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縣上下都很激動。“多年的攻堅,最終取得了勝利,大家都很不容易!”

張啟勝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

  • 促進就業方面: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264期,培訓總人數13035人,其中貧困戶6959人,易地搬遷戶2536人,培訓後實現就業5253

  • 教育方面,共投資36515萬改善教學條件投入

  • 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投資16.58億元,共完成了440319174人搬遷任務

  • 産業發展方面:“以獎代補”項目累計獎補4.06萬戶次貧困戶,兌現獎補資金1.85億元

  •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投資7.9204億,實施通屯道路共10462340.8公里;投資10.34億元,實施電網改造項目1352項,建設基站387個,913個通網路寬頻項目

  • 2016年至2020年,全縣累計實現減貧1969986712人,脫貧97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從23.57%下降為0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貧困地區的人民擺脫貧困。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的公開資訊,1986年,中國第一次確定了331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其中少數民族貧困縣有141個。

  此後,對重點扶持縣的認定調整過三次:1994年,中國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年—2000年)》,對貧困縣做出了第一次調整,確認的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有257個少數民族縣。2001年和2010年,為期10年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連續兩次頒布實施,兩次對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更名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做出調整,不僅把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還在連片特困地區縣的設立上對少數民族縣予以傾斜照顧,確立了包含西藏自治區、涉藏工作重點省、新疆自治區南疆三地州的14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進入以上14個片區的680個縣中,包含民族自治地方縣371個。

  儘管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標準幾經調整,名單多次更疊,但隆林各族自治縣因其歷史、地形、氣候、環境等原因,從未出列。這個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六區合一”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工作開展得舉步維艱。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ch/2020longlin/src/assets/bg_1.jpg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2014年5月12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准考核,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5月—10月,全國開展貧困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建立起全國扶貧開發資訊系統。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産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十八大以後,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部門,精準扶貧的系列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政策文件密集出臺。除了積極發揮政府職能,還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民委一份簡報上作出批示。

  2016年12月24日,國務院印發並實施《“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這是我國民族工作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對“十三五”時期國家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加強民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它著眼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從財政、投資、金融、産業、土地、社會、環境、人才和幫扶9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差別化支援政策。

  在精準扶貧的框架下,中國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除了衝鋒在一線的第一書記等駐村工作隊員,還有各級定點單位做後援支援力量。以隆林縣為例,就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自治區廣電局、自治區林業局、廣西廣播電視臺等中直、區直單位進行定點幫扶。這些支援單位有的帶來了項目,有的帶來了資金,有的帶來了技術,應貧困所需,盡其所能,在各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援。此外,作為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為一身的國家級貧困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全面脫貧的過程凝聚了國家所能調動的方方面面的力量。

  “感謝國家,給予那麼利好的政策,大力給予我們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傾斜,我們才能夠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張啟勝説。

2016年12月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有關情況

  2016年年底,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包括對東西部協作關係進行調整,確定了東部249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西部地區354個貧困縣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其中少數民族縣佔267個。作為西部受幫扶對象,廣西壯族自治區與廣東省結對,圍繞開展産業合作、組織勞務協作、加強人才支援、加大資金支援、動員社會參與五個方面進行具體落實。 


  根據結對關係,深圳市羅湖區與隆林各族自治縣展開協作,雙方按照“合作為先、産業為重,人才為要”的思路,在項目落地、産業發展、人才培養、教育為生、勞務合作等方面形成資源共用。受限于客觀環境,隆林縣缺乏勞動密集型企業,本地貧困群眾就業機會很少,因此,就業扶貧成為兩地協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至今,隆林縣通過粵桂勞務協作輸出十余萬勞動力,有30余家深圳企業與隆林縣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協作關係。2020年5月13日,全國首個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亮相隆林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服務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勞務工建檔立卡,實時動態追蹤的同時保證持續服務,從根源上杜絕因失業造成返貧。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0-12/28/37198b6e-5a53-4104-9e39-b4cbcac0405b.jpg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0-12/28/78d39436-2935-4afe-bed8-ad880669b243.jpg

  提升貧困地區教育和醫療水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桂扶貧協作的重點。


  鶴城新區是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鶴城新區,為了安置搬遷群眾適齡兒童就學問題,隆林縣政府在此建立了一所公辦幼兒園。 其中深圳羅湖區出資2000萬,超過建設總費用的三分之二。隆林羅湖幼兒園挂職副園長劉院英則是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選派來隆林支教教師隊伍中的一員。

  “聽到教育局選派教師,我主動報的名,我覺得把自己多年所學的幼兒教育理念帶到這裡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僅靠著一腔熱情去支教是遠遠不夠的,在新的崗位上,劉院英需要時刻去解決現實問題。“這邊園區雖然是新的,但教學物資還是很匱乏,我馬上聯繫了羅湖教工幼教集團,也就是我的‘娘家’,他們在深圳通過向社會募集的形式,為咱這邊捐贈70多箱教學用品,包括美術顏料、畫筆、畫紙、科學探索玩具、服裝、樂器等等。”

  來自深圳市中醫院的消化內科醫生康建媛也在隆林工作了有一段時間。“剛開始還是有些猶豫的,畢竟我的兩個孩子一個七歲一個三歲,正是需要媽媽陪伴的年齡。但作為黨員,做這些義不容辭,我的家人也很支援我,婆婆主動提出幫我帶孩子。”

  康建媛介紹,深圳市中醫院自2017年10月與隆林縣人民醫院締結對口幫扶關係以來,共派出10批次20名專業技術人才到隆林縣,且均為主治醫師以上職稱。除此之外,羅湖區還積極組織參與送醫下鄉、義診諮詢、健康宣講等系列公益活動,讓隆林縣百姓享受更好的醫療保障。“記得十幾年前看感動中國節目,有一位在鄉村支醫幾十年的老醫生讓我深受感動。如今我來到隆林縣,能幫助到這裡的老百姓,覺得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實現了。”

  有資料記載,宋朝時“茶馬古道”的起點就位於今百色市境內。從古至今,世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與茶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息息相關。位於隆林縣德峨鎮平均海拔1680米處的三衝村,山嶺連綿,土壤肥沃,常年有雲霧繚繞,是得天獨厚的茶葉黃金産區。這裡就是陶思藝的故鄉。

  20世紀80年代末,陶思藝的父親陶德武帶領鄉親們在群山中開墾出這片茶園。2011年,大學畢業的陶思藝毅然返鄉協助父親打理企業,並逐步成為企業法人。如今,“三沖茶”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合作覆蓋三衝村19個屯526戶人家。陶思藝的企業,為父老鄉親的脫貧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隆林,像陶思藝這樣的致富帶頭人不勝枚舉。他們邁出的勇敢一步,不僅為家鄉父老提供了生計,更是像燎原之火一樣,點燃更多隆林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政府的引導下,隆林百姓著重發展種桑養蠶、板栗、黑豬等整合化較高、覆蓋面廣、帶貧作用明顯的特色産業。在外部力量幫扶及自身奮進努力的聯合作用下,這個曾經貧困發生率接近四分之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不僅擺脫了貧困的泥沼,也激發了世居百姓不等不靠、自己動手打造未來生活的不懈追求。

【王繼芬(右二),彝族】“多虧扶貧幹部幫我們家申請了大病救助,我們一家四口才緩了過來。”如今,王繼芬自己經營著小買賣,兩個兒子也都有工作,一家人踏踏實實地奔向好生活。

【郭卜鳳,仡佬族;黃樹妹,彝族】“在家種桑養蠶,比外出打工掙得都多,而且收入還穩定。”對於郭卜鳳夫婦來説,蠶絲就是金絲,更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障。

【沈保英,漢族】“以前我做夢都不敢想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感謝國家感謝黨!”沈保英的孩子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學校讀書,她也在社區內工作,生活便捷了許多。

【田腰妹,苗族】“我們家現在住的這三層小樓,就是政府給我們蓋的。”讓田腰妹開心的不僅是搬進新居,她的女兒也走出了山溝進了城,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黎艷紅,壯族】“我們村以前交通很不便利,去鎮上要走四五個小時,現在政府出錢修了路,20多分鐘就能到鎮上。”如今,黎艷紅的兩個孩子都已外出務工,她和丈夫種的火姜也有了銷路。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0-12/28/fac29544-27a5-4751-ad05-681e2830fabf.jpg

  天色漸晚,德峨鎮忙碌的圩日接近尾聲。王繼芬提起已沽清的菜豆腐塑膠桶,收拾攤位準備回家協助兒媳,張羅一頓豐盛晚飯。

  三衝村茶山上依舊蒙著薄薄的霧氣,陶思藝在茶廠中接待了一位外地客商,定下了明年春茶的採購協議。她用自己在省會的房子做抵押,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打算明年在市場上進一步推廣家鄉的茶葉品牌,併為企業增建一條生産線。

  百色開往南寧的高鐵上,胡朝暉手捧著保溫杯凝視著窗外——最近村裏的事務繁重,他已經數周沒見到家人,這次趁著來省裏開會,能難得在家裏過個週末。他一會兒琢磨著為孩子報什麼興趣班,一會兒又思考著週一會議上,如何能為德峨村的百姓爭取到更多的政策幫扶。

  張啟勝在山路上顛簸了一整天,視察了隆林縣幾處特色産業領頭企業。他深知構築穩定的産業基礎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他即將再次前往深圳,為隆林縣發展吸取更多先進經驗,積蓄更多外部力量。


  擺脫絕對貧困,隆林各族自治縣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凝結了無數人的努力,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為隆林的全面脫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今,貧困的帽子雖已摘掉,但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同時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的任務刻不容緩。千千萬萬隆林兒女的力量正匯聚成星辰大海,在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征程上,向著建設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目標奮力前奔!

  隆林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苗族、彝族、仡佬族、壯族、漢族五個民族世居於此,被聯合國稱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2020年年底,這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和全國人民一起站在了實現全面小康的新起點。隆林兒女的故事,拼成了脫貧攻堅戰場的一個截面。他們突圍的過程,是少數民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的生動案例。


  淩晨兩點,在海拔1600米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一間泥瓦灶房中,彝族婦女王繼芬彎著腰,往土灶裏添柴,火燒得幹柴劈啪作響,她的臉氤氳在蒸汽中,眼睛不時觀察著鍋里正在熬製的菜豆腐,一種她要在天亮後提到圩上賣的彝族特色食品。

  “政府已經幫我們太多了。我們有手有腳,能做點啥補貼家用就要盡力做。”

  後來,大兒子學得一技之長,成為一名貨車司機;小兒子在當地政府幫扶政策下獲得了臨時性公益崗位;王繼芬除了圩日白天賣菜豆腐和玉米飯,平時收煙葉打零工。在政府産業獎補政策的鼓勵下,她每天晚上還經營著烤魚店。一家人不等不靠,通過勤奮勞動獲得經濟收入。今年年底,王繼芬家已經把剩餘的債務還清。

  “還上了債,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回訪王繼芬家時,德峨村第一書記胡朝暉鼓勵道。



全景直擊:德峨鎮的圩日

  胡朝暉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2018年年初,單位領導徵求胡朝暉的意見,問他是否願意作為第一書記前往隆林各族自治縣扶貧。這位從小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的人,彼時已年近50,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面對各種牽絆,18年軍旅生涯的職業本能告訴他: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從此,胡朝暉便離開南寧,開啟了近三年的“第一書記”履職之旅。


  在新老扶貧工作隊員交接會上,胡朝暉的部門領導留給他“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八個字。原來,胡朝暉就任時,他擔任第一書記的德峨村已于2017年達到整村脫貧“十一有一低於”的標準,條件較好的貧困戶已經達到了“八有一超”的脫貧標準。他的任務不僅是要鞏固整村脫貧的成果,還要啃下剩下的貧中之貧的“硬骨頭”。


互動視頻:第一書記的駐村日記

       擔任第一書記期間,胡朝暉常常入戶走訪,以至於老百姓家中養的狗見了他以為是家人而不吠,因此他還被人送了“狗不理書記”的外號。為了在石漠化片區發展産業,他爭取各種資金項目,帶領鄉親們種桑養蠶、建黑豬養殖場。為了豐富少數民族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給老百姓建了籃球場,安裝了健身器材,修了圖書角、室內外文化中心,開展“鄉村夜話”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引入了應急廣播。他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引導老百姓移風易俗、改變觀念。鄉村振興階段,老百姓必須參與其中,胡朝暉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村民們人人出力、戶戶出工,設計建造了富有民族風情的涼亭、花圃和鄉愁館。 


  別看胡朝暉現在在村裏如魚得水,三年前和老百姓打交道時,他卻常因文化差異大和理念觀念不合而感到格格不入,工作難以開展,“覺得自己像是土匪進村”。隨著産業發展步入正軌,村容村貌越來越美,老百姓生活品質提高,胡朝暉也獲得了村民的信任與支援,走在路上都會有村民主動和他打招呼,邀請他去家裏坐坐、吃個飯。“有次入戶家訪時,老百姓説,第一書記來到村裏純粹是為了幫他們,背井離鄉很不容易。”村民的話令胡朝暉深受感動。 

  第一書記的工作是暫時的,他早晚會離開,而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開展卻是要長久堅持的。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為這裡的長遠發展留下一支帶不走的“能打勝仗”的隊伍,成為胡朝暉朝思暮想的課題。在胡朝暉的帶領下,村兩委建立起了一支團結實幹的團隊。“相信當我離開德峨村的那天,他們一樣能夠適應鄉村振興的繁重工作。”

紀錄片隆林兒女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貧困面大,貧困度深。很長時間裏,自然條件惡劣、底子差、欠賬多,是這裡難以拔出窮根的原因。”百色市政協副主席、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張啟勝説。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又是廣西確定的四個極度貧困縣之一。從行政區域上看,隆林位於百色市西北部。從地形地貌上看,它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水土流失後裸露的基岩無法涵養水源,不僅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嚴重的飲水問題,也無法支撐農作物生長。


  2011年,張啟勝就任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書記。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在對貧困戶做出精準識別後,隆林縣倒推工期,制定出五年的攻堅計劃。“這也是任務最繁重的五年。”張啟勝回憶,“我們提出,第一,不等不靠,主動摘帽。第二,我們要用極致的拼搏戰勝貧困,用最硬的作風啃下最硬的骨頭。”2020年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宣佈隆林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縣上下都很激動。“多年的攻堅,最終取得了勝利,大家都很不容易!”

張啟勝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貧困地區的人民擺脫貧困。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的公開資訊,1986年,中國第一次確定了331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其中少數民族貧困縣有141個。

  此後,對重點扶持縣的認定調整過三次:1994年,中國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年—2000年)》,對貧困縣做出了第一次調整,確認的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有257個少數民族縣。2001年和2010年,為期10年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連續兩次頒布實施,兩次對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更名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做出調整,不僅把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還在連片特困地區縣的設立上對少數民族縣予以傾斜照顧,確立了包含西藏自治區、涉藏工作重點省、新疆自治區南疆三地州的14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進入以上14個片區的680個縣中,包含民族自治地方縣371個。

  儘管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標準幾經調整,名單多次更疊,但隆林各族自治縣因其歷史、地形、氣候、環境等原因,從未出列。這個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六區合一”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工作開展得舉步維艱。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2014年5月12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准考核,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5月—10月,全國開展貧困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建立起全國扶貧開發資訊系統。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産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十八大以後,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部門,精準扶貧的系列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政策文件密集出臺。除了積極發揮政府職能,還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民委一份簡報上作出批示。

  2016年12月24日,國務院印發並實施《“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這是我國民族工作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對“十三五”時期國家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加強民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它著眼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從財政、投資、金融、産業、土地、社會、環境、人才和幫扶9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差別化支援政策。

  在精準扶貧的框架下,中國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除了衝鋒在一線的第一書記等駐村工作隊員,還有各級定點單位做後援支援力量。以隆林縣為例,就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自治區廣電局、自治區林業局、廣西廣播電視臺等中直、區直單位進行定點幫扶。這些支援單位有的帶來了項目,有的帶來了資金,有的帶來了技術,應貧困所需,盡其所能,在各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援。此外,作為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為一身的國家級貧困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全面脫貧的過程凝聚了國家所能調動的方方面面的力量。

  “感謝國家,給予那麼利好的政策,大力給予我們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傾斜,我們才能夠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張啟勝説。

2016年12月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有關情況

  2016年年底,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包括對東西部協作關係進行調整,確定了東部249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西部地區354個貧困縣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其中少數民族縣佔267個。作為西部受幫扶對象,廣西壯族自治區與廣東省結對,圍繞開展産業合作、組織勞務協作、加強人才支援、加大資金支援、動員社會參與五個方面進行具體落實。 


  根據結對關係,深圳市羅湖區與隆林各族自治縣展開協作,雙方按照“合作為先、産業為重,人才為要”的思路,在項目落地、産業發展、人才培養、教育為生、勞務合作等方面形成資源共用。受限于客觀環境,隆林縣缺乏勞動密集型企業,本地貧困群眾就業機會很少,因此,就業扶貧成為兩地協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至今,隆林縣通過粵桂勞務協作輸出十余萬勞動力,有30余家深圳企業與隆林縣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協作關係。2020年5月13日,全國首個粵桂扶貧勞務協作服務中心亮相隆林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服務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勞務工建檔立卡,實時動態追蹤的同時保證持續服務,從根源上杜絕因失業造成返貧。

  提升貧困地區教育和醫療水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桂扶貧協作的重點。


  鶴城新區是隆林各族自治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鶴城新區,為了安置搬遷群眾適齡兒童就學問題,隆林縣政府在此建立了一所公辦幼兒園。 其中深圳羅湖區出資2000萬,超過建設總費用的三分之二。隆林羅湖幼兒園挂職副園長劉院英則是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選派來隆林支教教師隊伍中的一員。

  “聽到教育局選派教師,我主動報的名,我覺得把自己多年所學的幼兒教育理念帶到這裡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僅靠著一腔熱情去支教是遠遠不夠的,在新的崗位上,劉院英需要時刻去解決現實問題。“這邊園區雖然是新的,但教學物資還是很匱乏,我馬上聯繫了羅湖教工幼教集團,也就是我的‘娘家’,他們在深圳通過向社會募集的形式,為咱這邊捐贈70多箱教學用品,包括美術顏料、畫筆、畫紙、科學探索玩具、服裝、樂器等等。”

  來自深圳市中醫院的消化內科醫生康建媛也在隆林工作了有一段時間。“剛開始還是有些猶豫的,畢竟我的兩個孩子一個七歲一個三歲,正是需要媽媽陪伴的年齡。但作為黨員,做這些義不容辭,我的家人也很支援我,婆婆主動提出幫我帶孩子。”

  康建媛介紹,深圳市中醫院自2017年10月與隆林縣人民醫院締結對口幫扶關係以來,共派出10批次20名專業技術人才到隆林縣,且均為主治醫師以上職稱。除此之外,羅湖區還積極組織參與送醫下鄉、義診諮詢、健康宣講等系列公益活動,讓隆林縣百姓享受更好的醫療保障。“記得十幾年前看感動中國節目,有一位在鄉村支醫幾十年的老醫生讓我深受感動。如今我來到隆林縣,能幫助到這裡的老百姓,覺得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實現了。”


全景直擊:隆林兒女的新機遇

  有資料記載,宋朝時“茶馬古道”的起點就位於今百色市境內。從古至今,世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與茶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息息相關。位於隆林縣德峨鎮平均海拔1680米處的三衝村,山嶺連綿,土壤肥沃,常年有雲霧繚繞,是得天獨厚的茶葉黃金産區。這裡就是陶思藝的故鄉。

  20世紀80年代末,陶思藝的父親陶德武帶領鄉親們在群山中開墾出這片茶園。2011年,大學畢業的陶思藝毅然返鄉協助父親打理企業,並逐步成為企業法人。如今,“三沖茶”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合作覆蓋三衝村19個屯526戶人家。陶思藝的企業,為父老鄉親的脫貧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隆林,像陶思藝這樣的致富帶頭人不勝枚舉。他們邁出的勇敢一步,不僅為家鄉父老提供了生計,更是像燎原之火一樣,點燃更多隆林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政府的引導下,隆林百姓著重發展種桑養蠶、板栗、黑豬等整合化較高、覆蓋面廣、帶貧作用明顯的特色産業。在外部力量幫扶及自身奮進努力的聯合作用下,這個曾經貧困發生率接近四分之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不僅擺脫了貧困的泥沼,也激發了世居百姓不等不靠、自己動手打造未來生活的不懈追求。

【王繼芬(右二),彝族】“多虧扶貧幹部幫我們家申請了大病救助,我們一家四口才緩了過來。”如今,王繼芬自己經營著小買賣,兩個兒子也都有工作,一家人踏踏實實地奔向好生活。

【郭卜鳳,仡佬族;黃樹妹,彝族】“在家種桑養蠶,比外出打工掙得都多,而且收入還穩定。”對於郭卜鳳夫婦來説,蠶絲就是金絲,更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障。

【沈保英,漢族】“以前我做夢都不敢想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感謝國家感謝黨!”沈保英的孩子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學校讀書,她也在社區內工作,生活便捷了許多。

【田腰妹,苗族】“我們家現在住的這三層小樓,就是政府給我們蓋的。”讓田腰妹開心的不僅是搬進新居,她的女兒也走出了山溝進了城,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黎艷紅,壯族】“我們村以前交通很不便利,去鎮上要走四五個小時,現在政府出錢修了路,20多分鐘就能到鎮上。”如今,黎艷紅的兩個孩子都已外出務工,她和丈夫種的火姜也有了銷路。


  天色漸晚,德峨鎮忙碌的圩日接近尾聲。王繼芬提起已沽清的菜豆腐塑膠桶,收拾攤位準備回家協助兒媳,張羅一頓豐盛晚飯。

  三衝村茶山上依舊蒙著薄薄的霧氣,陶思藝在茶廠中接待了一位外地客商,定下了明年春茶的採購協議。她用自己在省會的房子做抵押,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打算明年在市場上進一步推廣家鄉的茶葉品牌,併為企業增建一條生産線。

  百色開往南寧的高鐵上,胡朝暉手捧著保溫杯凝視著窗外——最近村裏的事務繁重,他已經數周沒見到家人,這次趁著來省裏開會,能難得在家裏過個週末。他一會兒琢磨著為孩子報什麼興趣班,一會兒又思考著週一會議上,如何能為德峨村的百姓爭取到更多的政策幫扶。

  張啟勝在山路上顛簸了一整天,視察了隆林縣幾處特色産業領頭企業。他深知構築穩定的産業基礎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他即將再次前往深圳,為隆林縣發展吸取更多先進經驗,積蓄更多外部力量。


  擺脫絕對貧困,隆林各族自治縣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凝結了無數人的努力,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為隆林的全面脫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今,貧困的帽子雖已摘掉,但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同時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的任務刻不容緩。千千萬萬隆林兒女的力量正匯聚成星辰大海,在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征程上,向著建設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目標奮力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