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4/11/14/202411141731549563555_408.mp4
編者按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且種類多、分佈廣,尤其以洪澇、乾旱、颱風、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為主。每一次災害的發生,都會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造成損失。
2024年4月4日,廣東進入汛期,較常年(4月11日)偏早7天。入汛後強降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造成了重大財産損失和人員傷亡。
2024年5月至6月,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數以上的氣象監測站點目前達到了中旱以上等級,重度乾旱、特旱範圍不斷擴大。
北京時間2024年7月5日16時許,湖南嶽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管涌險情。17時48分許,緊急封堵失敗後堤壩決堤,決堤口寬度從10米迅速擴大到200米。洪水破堤後,搶險人員對潰口採取了“沉車裹頭”等方式緊急處理,安全轉移安置群眾5755人,未出現人員傷亡。
2024年7月全國進入汛期後,全國共發生36次大範圍暴雨過程。汛期暴雨洪澇等極端事件頻發,呈現暴雨過程偏多、極端性強,南北方暴雨災害影響並重等特點。其中,遼河流域、珠江流域降水量居歷史前列;華南前汛期、長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量較常年偏多40%以上;廣西欽州、遼寧葫蘆島、湖南郴州、安徽歙縣等多地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進入秋季以來,全國汛情總體平穩,颱風還將持續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城市。
2024年的防汛抗旱最強大腦“數字孿生”大顯身手
2024年,每一次重大洪澇災害事件發生,我們會頻繁的聽到一個詞 “數字孿生水利”。
什麼是“數字孿生水利”?
所謂“數字孿生水利”,是通過最新資訊技術,將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實時映射到數字世界,為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腦”,這一先進的技術手段被稱為“數字孿生水利”。水利部最近發佈的消息顯示,作為發展水利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標誌,我國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由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進入全面深化推進和強化應用的新階段。截至目前,我國建成了數百處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等新型基礎設施。基本形成了“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55類1600萬個水利對象的全國水利數據底板基本建成,為加快發展水利新質生産力、推動水利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支撐。
科技報國,“數字孿生”水利的生動實踐
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所長劉昌軍和他的團隊正在利用最前沿的數字孿生技術,為我國的防汛抗旱工作添磚加瓦。劉昌軍作為水利科技工作者,因其在防洪抗旱減災領域的貢獻被評為“全國水旱災害防禦先進個人”。
1998年,全國範圍內發生的特大洪澇災害,讓劉昌軍大學報到的經歷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個鐵路被沖毀,一路上乘船轉公交再轉鐵路,本來一天能到達學校,結果用了三天。”劉昌軍説。正是這段經歷,劉昌軍結合自己的專業,做出了他的一份職業規劃,立志要在防洪減災領域有所建樹。大學期間劉昌軍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取得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的學士學位和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的碩士學位。隨後,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他又攻讀了岩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為此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6月,劉昌軍來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
2021年,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水利部提出堅持科技引領和數字賦能,提高水資源智慧管理水準。充分運用數字映射、數字孿生、倣真模擬等資訊技術,建立覆蓋全域的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系統,推進水資源管理數字化、智慧化、精細化。
作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劉昌軍深知一個有效的水利防災減災系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災害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
劉昌軍的團隊主動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淮河和海河流域數字孿生流域智慧防汛系統建設”,目前該項目已取得顯著成效。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劉昌軍教授認為數字孿生技術將更加廣泛地應用於智慧水利和防災減災領域。他預言:“未來,我們將實現全國範圍內河流、水庫的全面數字化管理,數字孿生技術將成為防災減災的重要支柱。”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統 籌:張 誠
策 劃:房小棋
攝 像:李 偉 謝志飛
後 期:謝志飛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人物》
責 編:房小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