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喜 | 百年弓箭傳承人

璀璨人文 丨 發佈日期:2021-05-31 丨 時長:3'45''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1/5/21/20215211621559493880_408.mp4

“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清朝以“弓馬騎射”奪天下。弓箭在我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一直深受重視。在北京東四,曾有一座會聚了40多家弓箭店舖的“弓箭大院”。但隨著新型武器的誕生,弓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弓箭大院”的店舖也一個接一個地銷聲匿跡。如今,僅剩有三百多年曆史的“聚元號”一家,為中國保留下來了珍貴的傳統弓箭製作工藝。

楊福喜是“聚元號”的第十代傳承人。在他兒時,喜愛弓箭的祖父便教他如何射箭。“我剛上一年級,爺爺就給了我一張小弓,一筒子箭,説拿著玩去吧。我就沒事兒背著弓箭,在我們院裏滿大院亂跑”。長大幾歲後,楊福喜時常幫助父親製作弓箭,逐漸學到了一些製作弓箭的技藝。但當時的“聚元號”因一些原因停止了銷售弓箭。因此對他來説,對弓箭最初的印象,更像是兒時的玩伴,而非謀生的工具。

1998年,楊福喜的父親退休後,閒時常在家擺弄弓箭。楊福喜在陪著父親修補弓箭時偶然想到,父親已到了古稀之年,若不好好保留,日後弓箭製作這門傳統技藝便會失傳了。於是心生一念:為什麼不將“聚元號”弓箭重新做起來呢?

説做就做,楊福喜和父親二人將“聚元號”重新開張,繼續製作弓箭。但在當時,大眾對弓箭的認知非常有限,父子二人的事業屢遭瓶頸。“剛開始的時候是最艱難、最迷茫的。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沒有人認?”但楊福喜並沒有放棄,繼續堅持製作弓箭,終於遇到了轉機。“2003年,國家開始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調研工作,選中了我這個項目,獲得了非常多專家學者的支援。”楊福喜和“聚元號”弓箭開始慢慢被大眾熟知,他製作的弓箭也開始供不應求,甚至在海外熱銷,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2006年,“聚元號”成為了第一批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項目。

如今,楊福喜也已年過花甲。為了傳承,他將弓箭製作技藝傳授給了兒子和幾個徒弟,希望能將這門傳統手藝保存下來。“通過這20多年的努力,我感覺我做的是稍微有那麼一點成效,這一點我覺得我努力了。將來也許會比現在更好。這個是我希望看到的”。

Hi中國人工作室 出品

出品人/ 王曉輝

總監製/ 薛立勝

監 制/ 戴   凡

主 編/張若夢

編 導/羅蘭素丹

攝   像/羅蘭素丹 房小棋

聯繫電話/010-8882 8014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