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中國同夢 | “兩彈一星”三代人的國防情

特別策劃 丨 發佈日期:2019-10-24 丨 時長:5'06''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10/30/201910301572402928372_408.mp4


左起:張瀅、楊中軒、楊金玲 中國網記者 張若夢 攝

  “在我們馬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楊中軒,新中國第一代核事業工作者。1966年來到馬蘭的他,是次年6月17日新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起爆的見證人。“短短二十分鐘後出現巨大轟鳴!這回我們國家的腰桿子可以挺直了!”直到今天,已經82歲的楊中軒和中國網記者講起那個火熱年代的奮鬥故事,眼裏仍噙滿淚水。大漠戈壁中,楊中軒將自己的青春獻給國防科技事業,見證了核事業從無到有。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1971年,12歲的楊金玲和母親追隨父親楊中軒的足跡紮根馬蘭。長大後,本有機會離開戈壁灘的她,選擇留在馬蘭從事國防事業。“我很榮幸能成為第二代馬蘭人,”楊金玲説,“我當時就想,我要像父親一樣,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自己的價值。”

  張瀅是楊金玲的女兒,1985齣生在馬蘭。她從小就愛聽姥爺和媽媽講早年“創業”的故事。讓張瀅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被大風吹跑的帳篷,不是含沙子的鹽鹼水,而是前輩們“做驚天動地事,當隱姓埋名人”的人生選擇。“我一直能感覺到自己身上背負著期望,我也願像姥爺和媽媽一樣為國防事業奉獻青春。”大學畢業後,張瀅放棄一線城市外資公司的高薪和大型國企的工作機會,來到溝壑縱橫的大涼山腹地,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西昌航太人。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的12年間,張瀅歷經了60多次發射任務,創造過連續20發任務在一線堅守的紀錄。2018年高密度發射任務中,她在一線實施保障的時間超過220天。張瀅在航太事業上實現著自己的抱負,見證並參與新中國飛天夢的探索與實現。

  “甘在大山腹地、甘做技術工作、甘當打基磚石,”張瀅説,“這是我的座右銘。”

  發揚著“扎紮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家風,張瀅仰望星空的同時依然腳踏實地。

  以身許國,風華正茂投身國防事業;胸懷家國,隱姓埋名紮根大漠深山。楊中軒、楊金玲、張瀅響應著時代召喚,接力從事“兩彈一星”的科研工作,見證著核工業和航太事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70年,三代人,與新中國同夢!


Hi中國人工作室 出品

出品人/ 王曉輝

總監製/ 薛立勝

監   制/ 戴   凡

主編、策劃/ 張若夢

攝像/ 房小棋 李凱馨

文字/ 房小棋 張鈺坤(實習)

聯繫電話/010-8882 8014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