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首頁 往期回顧 視頻中國

首都糧食博物館,再現京城“糧事兒”

在首都糧食博物館,再現歷史壯觀景象。元明清的秤砣(鐵權),清朝時的老北京菜館兒和順居,上個世紀北新橋的老糧店,通州大運河畔場面宏大、氣氛熱烈的“開漕節”活動,舊時期的票證、各種糧食計量工具都呈現著老北京的那點兒“糧事兒”,齊聚在一座平實的博物館內。

千古運河 帝都漕運

以往,北京的糧食供應主要依靠運河漕運。可以説,運河漕運見證了中國千百年來“南糧北調”的歷史,在古代有“漕運興,國運興”之説。每年大批船舶從各地向京城運送物資漕糧,通州的京杭大運河畔漕運一派繁忙。此時人們都會舉行局面龐大、氣氛火熱的“開漕節”活動來慶祝首批官運漕糧運抵通州。

糧食運輸前後還需要儲藏。我國糧食儲藏的淵源十分深遠,大約在一萬年以前,栽培農業逐漸形成,出於農業再生産的需要,人們開始注意種實的儲藏和加工,這就是中國原始的糧食儲藏的開端。現代由最初的房式倉演變到圓倉、磚圓倉、鋼板倉、高大平房倉等越來越先進的糧倉,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糧食的售賣過程則需要糧店。創建於1915年的大和恒糧店,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與全聚德、瑞蚨祥等知名商號齊名。“大和恒”門口大紅燈籠高挂,金字招牌熠熠生輝,糧店內栩栩如生的掌櫃塑像立在櫃檯後,面前懸挂著一桿秤,身後貨架上擺滿米麵,過去人們買糧的情景浮現在眼前。

科技農業創糧食未來,從最初的播種、收割、打場、加工全部人力操作到今天的農業耕種全系列機械與半機械化,我國農業發展從落後到先進,傳統到現代,計劃到市場,演變至如今的智慧農業,科技農業,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大國之一。

一座看似樸實的博物館,陳列的500余件老物件、400余幅老照片,展示著一代代糧食人為保障糧食供應,維護北京糧食安全不懈努力的奮鬥歷程。正可謂“農業穩,天下穩;農民安,天下安”。智慧農業,興農未來。

.

策劃:白玥       後期:白玥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首頁新聞財經訪談體育娛樂旅遊文化專題原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liuy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