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首頁 往期回顧 視頻中國

甲骨文:中華文明律動數千年的脈搏

  甲骨文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系統,是今天漢字的一種早期形式。它以刀為筆,以甲骨為紙,刻畫了近4000年前中華文明的面貌,也是數千年間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象徵。


位於殷墟遺址內的一處甲骨窟穴(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我從哪來?”每個文明都曾這樣追問。近代之前,我們只能從史書上知道,中華文明源自三皇五帝,歷經夏商週三代,而後才有秦漢魏晉之故事。然而畢竟相隔數千年,中華文明最初的面貌早已模糊不清,出土的青銅器上有限的銘文也只是零星的透露了只言片語。


河南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新華社記者李安 攝


  直到1899年,中國的學者首次發現了甲骨文,經過鍥而不捨的追根溯源,最終於20世紀初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找到了失落已久商代帝都--殷墟,並重新發現挖掘了甲骨文,早期中華文明的面貌才逐漸清晰起來。


  在近4000年前的中國商代(約西元前17世紀-西元前11世紀),人們信奉占卜,往往用龜甲或獸骨在大火上炙烤,以燒裂的骨骼紋路來確定吉兇,而所求之事以及卜辭會被刻在這龜甲和牛骨之上,也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甲骨文。4000年前小到農桑、大到征伐的事件,都被詳細紀錄在這片片甲骨之上,讓那個時代的形象在刀刻的筆畫間漸漸豐滿起來。


新華社記者 周磊 攝


  甲骨上的文字,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便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言語承載的資訊轉瞬即逝,而文字記錄的文明卻可以千年不朽。在今年舉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甲骨文記憶展”作為常設展覽,為人們展示甲骨實物、還原歷史場景。經過簡單的釋讀,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祖先用刀筆在龜背牛骨之上勾畫時的所思所想,即便相隔4000年,今人仍然可以和古人心意相通。


  文字的印記,讓中國人在亙古的歲月之中始終能清晰的感知文明的來處,找到歸屬。


  從甲骨之上刀筆古拙的勾畫,到筆墨間飄逸靈動的文字,再到今天電腦顯示屏上跳動的字節,改變的是載體,不變的卻是漢字以及漢字所傳承的數千年燦爛文明。


策劃:劉璟 翻譯:閆健       後期:劉璟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首頁新聞財經訪談體育娛樂旅遊文化專題原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liuy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