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礫,巨石,隕坑,這裡是人類從未踏足過的月球背面,在這片神秘的未知世界裏,會有哪些驚奇發現呢?
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2019年之初,嫦娥四號攜帶玉兔二號順利登月,來了一次漂亮的軟著陸。與以往“探月”不同,此次嫦娥四號的任務是飛到人類不曾踏足過的月球背面去。那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遮罩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最適合進行低頻射電探測,研究恒星起源和星雲演化。
落月後,玉兔二號月球車與嫦娥四號實現了精準分離,在月背上留下了首行腳印。
此行,嫦娥與玉兔的任務艱巨,要探測月球背面巡視區的地形地貌、礦物和其他成分,探測背面巡視區的淺表層結構,還要展開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為完成人類探測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探測任務,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的技術與裝備都進行了改進升級。
在技術方面,著陸地地形複雜,遍佈大大小小的環形坑,對玉兔二號行走探測,帶來很大挑戰。定制的驅動電動機讓玉兔的身手更敏捷,可駛過20釐米高的石頭,從而順利完成避障、越障、爬坡。
裝備上,“嫦娥”帶有地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與德國協作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勘探儀等,“玉兔”則配備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與瑞典協作的中性原子勘探儀。
這些儀器將首次測量月球表面的各種粒子輻射劑量,為未來載人登月的安全活動和月表綜合粒子輻射模型修正提供數據支援。
月球沒有大氣層隔熱,最低溫可到-180℃,高溫將近200℃。為抵抗月球背面日夜之間的高溫差,保護重要部件,避免極端情況,玉兔二號採取“休眠喚醒”。它身上防寒保暖的裝備能將體溫控制在55℃之下。雖是休息,但所收集到的資訊依然可以通過“鵲橋”中繼星傳輸到地球。
玉兔二號醒後的第一件工作,便是同嫦娥四號在中繼星的幫助下,傳回了互拍照片,同時月表的全景照也已經順利完成了。
另外,嫦娥四號搭載的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長勢良好,這是在經歷月球低重力、強輻射、高溫差等嚴峻環境考驗後,在月球上長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實現了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今年底,“嫦娥家族”中的另一位成員---嫦娥五號也將飛往月球,進行採樣後返回地面,這將會是一次新的突破。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