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眾多古籍中都記載過一種神奇的動物,“(它)似熊,小頭,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根據這樣的描述做一份側寫,會得到一種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生物——大熊貓。今天看來大熊貓“食鐵”是個天大的誤會,但也能看出人們對大熊貓實際上是“既熟悉又陌生”。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拍攝的大熊貓“華豹”。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大熊貓”最早其實被稱作“貓熊”。它們揚名于二十世紀之期,當時正是中國新舊文化激蕩的時代,舊的閱讀習慣與新的書寫方式交雜使用,由右而左書寫的“貓熊”被由左而右地讀作了“熊貓”。雖然熊貓確實和棕熊、北極熊一樣屬於熊類,但“熊貓”的説法被習慣成自然地流傳下來。
別看大熊貓如今混到了瀕危動物的行列,然而在進化史上它確是名副其實的“強者”。它們在地球上生活了800多萬年,作為一種食肉動物,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竟然進化出了以竹子為食的習性,為了吃好竹子甚至在熊掌上長出了“大拇指”。想想看,強壯如猛犸象,兇猛如劍齒虎,而今安在哉?呆萌的大熊貓卻悠然地活了下來。
36隻2017年新生大熊貓寶寶集體亮相
大熊貓怎麼看都是個人畜無害的“寶寶”,然而它的戰鬥力和呼嘯山林的虎豹是一個級別的,咬合力堪比獅子、超過美洲豹,能輕鬆上到10多米高的樹上,在野外山林奔跑時速能到40公里,是個靈活的胖子。
隨著人工繁育的難題被陸續攻克,中國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種群從2002年的161隻增加到現在的500多只。然而人工繁育只是開始,讓大熊貓回歸野外,實現大熊貓野外種群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終極目標。
2003年起,大熊貓開始在野化基地內學習辨認天敵、捕食等野外生存技能。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目前已初見成效。2009年放歸野外的大熊貓“瀘欣”,不僅融入當地野生種群,擁有了自己的領地,還成功在野外自然配種、順利産仔。從2010年開始,科研人員採用“母獸帶仔”方式野化訓練,共放歸大熊貓8隻,其中7隻在野外存活。
全球第二次同時放歸兩隻大熊貓“映雪”
雖然大熊貓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但它們幾乎是被全世界人民一起疼愛。無論是日本、美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熊貓所到之處都能引起萬人空巷的場景。今年,四川省政府發起“熊貓與少年”活動,面向全球招募青少年“大熊貓飼養員”。27名青少年志願者在十幾天時間內與大熊貓親密接觸,體驗大熊貓飼養、科研等,這些都讓全球的“熊貓粉”們羨慕不已。
人們用“看它一眼,就想把全世界都給它”來表達對大熊貓的喜愛。這種可愛的生靈在地球上已經繁衍生息了數百萬年,相信在人類的精心呵護下,大熊貓終將擺脫瀕危的境地,永續繁衍下去。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