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首頁 往期回顧 視頻中國

故宮“地暖”:冬日裏的溫度

  “白雪鑲紅墻,碎碎墜瓊芳”,寒冬雪後的故宮,美的驚艷,卻也是冷的徹骨。據史料分析,明清時中國經歷過一段極寒氣候,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



  故宮,這座經過600多年曆史沖刷的宮殿,是如何溫暖的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冬的呢? 


  今天我們遊覽故宮,會發現一些殿堂中都設有套間暖閣。比如養心殿的東暖閣,是歷代皇帝在新年舉行開筆儀式的地方。為何叫暖閣呢?這就是皇宮裏取暖的奧妙了——火地取暖。宮人們在室內地面之下事先用磚石砌好迴圈的煙道。在室外的地炕口內燒火,用燒炭所産生的熱氣來烘暖地面,熱氣由下向上徐徐上升,沿著主煙道、支煙道分流到各個房間,産生熱迴圈,室內溫度上升,達到禦寒的目的。由於灶口、排煙道均在室外,可避免燒煙火污染室內空氣,安全衛生同時也更實用。



  據考古研究考證,這種火地取暖的技術在中國已存在逾千年的歷史。至明清兩代,其材料、方式、制度都已非常完善,設有專門負責冬季“供暖”事務的機構。在今年9月,故宮博物院養心殿進行大修,挖開殿內地磚,一套完整又複雜的“地暖”系統首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令人驚嘆。



  除了“地暖”,室內還有炭盆。銅質、掐絲琺瑯熏爐更顯高貴。將點燃的木炭放入盆中,盆上加罩,鏤空花紋,既美觀又便於熱量發散。當然,炭盆最大的弊端在於,炭火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中毒或是火災。因此,宮廷再使用炭盆時都是萬分小心,有專人負責。



  其次,取暖用的小物件也是不可或缺的,手爐腳爐精緻小巧,使用的同時也是值得收藏的工藝品。

手爐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多用漆器、銅器、琺瑯等材質製作和裝飾,造型多變、花紋考究。內膽為銅制,以備燃碳。口沿上設鏤空蓋通風換氣。通過內外兩層的空氣傳導,使手爐暖而不燙。爐內選用“紅螺炭”堅硬耐燒,無煙無味,專供宮廷使用。


  有了這些保暖舉措,居住在宮中的皇帝及嬪妃們想必可以溫暖過冬了。


  故宮歷經600年的風風雨雨,一磚一瓦皆有來歷,一宮一闕都是古人智慧的凝結,值得後人繼續探究及挖掘。



策劃:劉璟  翻譯:閆健       後期:劉攀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首頁新聞財經訪談體育娛樂旅遊文化專題原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liuy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