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食具,其使用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它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徵。
筷子,古稱“箸”,通常由竹、木、骨、瓷、金屬等材料製作。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吃飯?首先是因為中餐存在大量熱食,需要借助工具避免手指直接接觸食物;更主要是與烹飪方式有很大關係。考古發現,距今大約7000年前中國就有“勺”的出現, 4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骨制叉”,西周時期的“匕匙”可切可撈,當這些食具的使用不能滿足烹飪文化的發展時,於是産生了筷子。中國的炒菜、火鍋、麵條這類燙並且小塊的食物,用筷子夾起來既不會燙手而且更方便。
對沒有接觸過筷子的人來説,用筷子吃飯簡直是一門學問。我們需要用一隻手握住兩根筷子,通過手指的靈活和協調動作,才能將飯菜夾起送入口中。然而一旦學會使用筷子,那這看起來簡單的兩根筷子就會成為手指的延伸,幾乎可以駕馭所有類型的食物。一雙筷子,幾根手指,挑、夾、撥、扒,如同樂器,奏動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
“多個人多雙筷子嘛”。對於中國人來説,簡單、平凡的筷子同時又寄存著中華文化的傳承。母親在流水下沖洗筷子的聲音,輕嘬筷頭嘗到熟悉的味道,那裏正寄存著中國人關於家的思念。
有的筷子不僅是一種食具,還是一種藝術品,在筷子上題詞、刻詩、繪畫、烙畫、鑲嵌、雕鏤等藝術形式多姿多彩。小小的筷子堪稱中華文明的傳承鏈,以獨特的形式傳承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
文明多姿,世界才能多彩,差異所帶來的文化張力別有韻味,中華文化也始終以獨具魅力而開放的姿態屹立於世。擁有18億使用者的筷子,絕不僅僅是一個“小棍子形狀的食具”那樣簡單。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