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
絲綢起源於中國,早在黃帝時期,就有“蠶神獻絲”的故事。可以説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裏,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産絲綢的國家,在服飾上、文化禮儀上、藝術上,均閃耀出奪目的光輝。
2016年9月,在中國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上,運用到絲綢元素的産品遍佈會場的角角落落。大到壁畫、屏風,小到邀請函、席簽、功能表,杭州用山水之美和絲綢風韻詮釋了“最憶是杭州”的意境,體現著濃郁的中國風。
多款絲綢製品也作為“國禮”贈送給與會的外賓。其融合了龍鳳、牡丹、青花瓷等中國經典文化元素,以及多種傳統手工藝製造而成,中式傳統韻味與富貴祥和之氣躍然而生,向中外來賓展示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為蠶絲纖維。蠶食桑葉,成熟後吐絲結繭。絲綢,便是對蠶繭進行抽絲後,經過一系列繁複的工藝,最終精心編織而成的紡織品。
絲綢的歷史,幾與中華文明同步。
據考古發現,在距今5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蠶桑之術就已萌芽;秦漢時期,余杭的絲綢織造就相當發達;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闢,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自此,中國的絲綢大批地不斷地運往國外。世人皆驚嘆于它的優美華貴、柔軟細膩。
盛唐,絲綢生産進入鼎盛時期,無論産量、品質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明清,江浙成為中國絲綢生産的中心;而到了近代,絲綢經歷了巨大變革,從手工走向機器生産。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杭州絲綢中的“杭羅織造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正式加入“世遺”。
絲綢,傳遞著中華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美麗使者。自中國的絲綢進入歐洲各國後,各國君主們紛紛建立與發展本國的絲織業。在此過程中絲綢文化的傳播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不斷完善、不斷豐滿的。
絲綢,是中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製片人:楊 丹
主 編:宋若冰
編 導:吳婧 白玥 孫磊 佟明月
出 品: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