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演算法遇見經典文學,當智慧終端連接紙質書頁,一場顛覆傳統的閱讀革命正在基礎教育領域悄然發生。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整本書閱讀構建完整敘事空間,為思維鍛造出精密的知識圖譜,成為培育語文核心素養的戰略舉措。人工智慧的深度介入,正在開創一個“技術賦能人文、工具回歸育人”的教育新紀元。
為積極落實新課標“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探索人工智慧時代整本書閱讀教學新樣態,3月13日上午8:00,“課改中國行”公益師訓會暨人工智慧環境下“學為中心”的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在合肥市紅星路小學國際部校區隆重舉行。中國教師報課改中國行項目主任楊智偉、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三階梯閱讀編輯部主任王星、廬陽區教育體育局黨委委員朱曉艷、教研室副主任李霞、小學語文教研員楊立新、承辦校紅星路小學黨總支書記方業菊、校長唐玥出席會議,廬陽區大閱讀中心全體成員、廬陽區各小學名師團隊及語文骨幹教師匯聚一堂,攜手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
資源整合:三級聯動新態勢
人工智慧拓展認知邊界,深度閱讀錘鍊批判思維。廬陽區教育體育局黨委委員朱曉艷作開幕致辭。她指出,廬陽區以“區校聯動”模式構建閱讀中心,整合名師工作室、學校課程資源及人工智慧技術,通過“行政主導-學校實施-家校社協同”的三級聯動機制,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區域“大閱讀工程”。以政策引領資源整合,保障閱讀基礎設施全覆蓋;通過課程創新、閱讀活動和“書香校園”評選,將閱讀從校園的“單點突破”擴展為全區的“面域聯動”,深化區域教育內涵,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廬陽教育智慧的彰顯。
廬陽區教育體育局黨委委員朱曉艷開幕致辭
中國教師報課改中國行項目主任楊智偉代表本次活動主辦單位致歡迎詞,並對廬陽區教育創新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提到,廬陽區構建立體化教育生態,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實現閱讀覆蓋率100%,“大閱讀工程”通過“三級聯動”機制(區級統籌、校級實施、班級落地)實現全域覆蓋,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打破時空壁壘,築牢閱讀根基。技術讓協同更高效,也讓閱讀真正融入生活。
中國教師報課改中國行項目主任楊智偉致歡迎詞
系統解讀:教育變革新篇章
廬陽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李霞作《廬陽區大閱讀工程報告》,系統解讀區域閱讀教育設計與實踐路徑。立足廬陽區域閱讀工程,施行“行政主導、學校落實、家校聯合、社區協同”的四級推動機制,構建起覆蓋“區-校-班-家”的多元參與體系,形成全域化、可持續的閱讀生態。工程聚焦三大核心目標:讓書香成為校園底色,讓閱讀突破學科邊界,讓習慣融入生命成長,以常態化閱讀實踐滋養學生終身發展的精神根基。
廬陽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李霞作《廬陽區大閱讀工程報告》
在實施路徑上,廬陽區以“三讀”機制為抓手,推動閱讀無界生長。全區學校推行“每週一節課外閱讀課”,通過整本書共讀、閱讀策略指導等課程設計深化閱讀深度;利用每日午間碎片化時間推行微閱讀,借助多種形式提升閱讀靈活性;晨誦午讀,形成校園特有的閱讀韻律。各校結合辦學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家庭與社區聯動,創新“1+N”組合拳模式,形成“行政引領、學校落實、社會助力”的全域聯動格局。
理論建構:閱讀教學新範式
安慶路第三小學大楊分校副校長范靜帶來《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教學建議,從導讀策略、推進策略、分享策略解析經典名著教學實踐,利用多維科技激發閱讀興趣,知識可視化將抽象文本轉化為具象體驗,降低長文本閱讀門檻。借助實例教學,融合科技元素,重塑閱讀的認知圖景,實現“導讀課啟航—推進課探險—分享課歸程”的三階梯課型銜接,三階閉環,打破了傳統線性思維的桎梏,使經典著作在數字空間獲得新生,為學生深度學習提供多維認知支架,近距離感受古今作家的筆端雍容。
安慶路第三小學大楊分校副校長范靜《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教學建議
課例示範:智慧閱讀新生態
圍繞“人工智慧環境下學為中心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主題,五一小學副校長周曉華、逍遙津小學何櫻莉老師、紅星路小學曹玉賢老師,通過三節示範課例(導讀課、推進課、交流課)深度探索AI技術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融合路徑。
五一小學副校長周曉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導讀課
逍遙津小學何櫻莉老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推進課
紅星路小學曹玉賢老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整本書閱讀·交流課
周曉華副校長以“快速梳理同學們最關心的問題”開啟閱讀之旅,借助deepseek工具,實現關鍵詞歸類分析,展現如何點燃學生閱讀期待;何櫻莉老師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路線圖”,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沉浸式旅行體驗,以“我為尼爾斯辯護”的小組活動,呈現“人物成長解碼”課堂,引導深度思辨閱讀策略;曹玉賢老師以探討同學們最樂於分享的情節為核心活動,以“尼爾斯轉變的關鍵情節”創意展示,借助AI工具,梳理詞頻,呈現閱讀成果轉化新範式,在思考與交流中實現自主學習,喚醒青少年的深度思考力。
智慧碰撞:專業引領新思考
名師沙龍環節,高曉婭、王少群、吳文超、黃克鳳、潘姍姍、劉潔、張櫞元七位名師圍繞“人工智慧賦能閱讀教學”展開深度對話,探討數字工具在閱讀任務設計、學習探知過程、個性化指導等方面的創新應用與融合邊界。無可辯駁的是,AI智慧的融入,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實效,“批量教學場”正在向“個性閱讀室”逐步轉變,依託閱讀診斷反饋,構建分級閱讀體系,讓教師從經驗型指導轉向數據化導航,使整本書閱讀教學真正走向“因材施教”。七位名師對AI智慧帶來的趣味性、互動性與高效性給予高度評價,但也同時提出:師生課堂即時互動中的思維碰撞、學生基於生活經歷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以及閱讀分享中個性化的創意表達,都需要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把控作品情感導向,激發學生深度思考,這些角色功能無法被人工智慧完全複製取代。
名師沙龍:人工智慧環境下學為中心的整本書閱讀實踐
專家點睛:攜手共繪新圖景
實踐淬煉真知見,書海深耕大道明。廬陽區小語教研員楊立新點評三節示範課,她指出,在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的今天,我們以“四個維度”構建起“以學為中心”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體系,實現從知識傳遞到素養培育的跨越式發展。通過“課前調查”系統的大數據分析,歸類核心議題,實現學生閱讀興趣的精準捕捉;利用AI的交互性情境,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激活閱讀興趣,結合虛擬現實(VR)技術,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書中場景,深化理解。同時她強調,人工智慧為整本書閱讀教學注入高效性與創新性,但其本質仍是“輔助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徑,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閱讀引導者,用有溫度的語言,實現學生自身的情感連結,這種技術賦能與人文浸潤的雙向協同,才能真正構建“以學為中心”的深度閱讀生態。
廬陽區小語教研員楊立新點評
本次人工智慧與整本書閱讀主題研討活動的成功舉辦,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它既以教學實例破解“整本書閱讀難”的教學痛點,又堅守師生共探、思維共生的教育初心,為智慧時代的閱讀教學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範式。相信隨著人工智慧與閱讀教學的進一步融合,科技賦能帶來的顯著效果將進一步提升,真正實現以智慧技術守護經典閱讀,駛向更遼闊的認知星海。
文:王曉芳 圖:孫建輝 來源:合肥市紅星路小學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