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通報2024年度國務院推動高品質發展綜合督查發現的有效做法,合肥市“寫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賦能企業科技創新”的典型經驗做法獲通報表揚。
激活科創活力,離不開金融“活水”。
近年來,我市搶抓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機遇,加快構建廣渠道、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助力企業融資高效對接,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一大批科創企業蓬勃發展。
讓“知産”變“資産”
單分子免疫檢測技術是當前生物醫學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由於其從檢測原理上打破了現有發光體系檢測的瓶頸,可將檢測靈敏度提升千倍,也被認為是下一代免疫檢測技術。
2020年底,香港科技大學博士龔秀清回到家鄉安徽,帶領團隊創辦合肥國研漢因檢測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單分子診斷醫學産品的研發與産業化,為阿爾茨海默病、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更加精準的新方案。
此前,龔秀清已經在單分子免疫診斷領域深耕多年,其相關研究成果更是被麻省理工、哈佛大學等高校專家多次引用,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
融資是初創期科創企業普遍面臨的一道“坎”。成立兩年後,國研漢因也遇到同樣的難關。
“傳統的銀行貸款需要企業提供抵押資産,這恰恰是我們這樣初創期科創企業不具備的。”龔秀清回憶道,當時,國研漢因的單分子免疫診斷設備樣機已經研發成功,企業因建設標準化廠房佔用了大量自有資金,導致流動資金捉襟見肘。
在龔秀清一籌莫展之際,好消息很快傳來。
合肥科技農商銀行高新分行了解到企業的困難和需求後,迅速成立項目專班,進行專業化研判。基於企業紮實的研發實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合肥科技農商銀行迅速決定通過“共同成長貸”,以信用方式給予企業成長支援授信額度1000萬元。
這也是安徽省首筆基於“共同成長計劃”發放的貸款。
針對科技信貸風險收益難匹配問題,2023年6月,安徽省在全國首創實施金融支援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創新推出以金融服務優先權為基礎的跨週期風險收益動態平衡解決方案,從機制上提升金融機構服務科技企業的意願、能力和可持續性。
相比傳統模式,“共同成長計劃”鼓勵銀行授信模式由“看資産”轉向“看知産”“看未來”,支援銀企雙方開展中長期風險共擔、收益共用的戰略合作,為初創期、成長期科創企業提供成本更低、期限更長、額度更高的融資支援和所有金融服務。
在“共同成長計劃”的支援下,一批科創企業發展逐步躍上新臺階。
“有了資金的支援,我們順利建成了標準化廠房,自主研發的超敏單分子免疫診斷設備成功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龔秀清説,“市場訂單也隨之穩步增長,預計2024年企業的營收將首次突破千萬元。”
據統計,截至2024年10月末,全市“共同成長計劃”累計為3574戶科創企業授信1173億元。相關做法入選中國人民銀行科創金融改革優秀實踐案例。
“全週期”金融服務
合肥城市雲是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混合雲模式為客戶提供服務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
“成立之初,我們還是研髮型企業,沒有房産、設備等固定資産,手握數個專利卻無法及時變現,每年又有大量的研發投入,資金週轉不足成了急需解決的難題。”合肥城市雲證券部負責人李海松説。
在企業發展的關鍵階段,興泰租賃通過設備售後回租、智慧財産權二次許可融資和智慧財産權融資租賃等方式,累計為合肥城市雲及其關聯企業提供債權融資1.52億元,助力企業運維能力大幅提升,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
科創“幼苗”長成“大樹”,離不開金融創新産品的精準滴灌。
作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合肥不斷深化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傳統科技信貸供給,創新金融産品矩陣,拓寬智慧財産權融資途徑,為科創企業提供“全週期”金融産品支援。
聚焦科創企業首貸、信用貸等需求,合肥持續構建“貸投債保”多方聯動的産品體系,覆蓋企業起步、初創、成長、成熟全生命週期。
目前,全市科創金融産品增至225款,較試驗區獲批前增長101%,其中信用類産品佔比76%、初創期産品佔比75%,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覆蓋率達86%。截至2024年9月,全市科技貸款餘額達3206億元、佔全省科技貸款比重達44%,帶動全市貸款增速持續居省會城市首位。
聚焦科創企業抵押難題,合肥設立重點産業智慧財産權運營中心,創新智慧財産權投行模式,積極發行智慧財産權證券化産品,落地全省首單智慧財産權海外侵權保險,“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模式創新”成為全國金融開放領域經驗複製推廣事項。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專利、商標權質押融資額超50億元,近三年近150億元,創歷史新高。
成立於2020年5月的合肥芯測半導體有限公司,以CMOS影像感測器封裝測試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光”與“感測”類半導體組件的模組化製程、封裝技術以及定制化的測試程式開發與服務。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産能爬坡需要購買新設備,企業經營現金流出現緊張局面。
合肥經開區智慧科技園科創金融工作站了解到相關情況後,將其列為重點服務企業,多次協助企業成功獲取杭州銀行、地方金融組織的多筆授信,為企業提供有效金融支撐。
科創金融工作站,是合肥為科創企業打造“專業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自首批科創金融工作站設立一年來,全市累計開展融資對接240次,組織活動超百場,為近300家科創企業提供授信近15億元,構建“科創金融管家服務體系”,實現科創企業融資服務“專人辦”“就近辦”“小時達”。
與此同時,合肥還鼓勵駐肥金融機構積極向上爭取資源,已設立科創金融專營機構43家,其中,總行級科創金融中心12家,實現國有大行總行級科創金融中心全覆蓋、總部級科創保險中心零的突破,各中心科技貸款餘額增速均保持22%以上高速增長,高於全市平均貸款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
耐心資本長期陪伴
不久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成功完成國內首例細胞級顯微鏡同步術中快速分子病理診斷指導下的膠質瘤精準切除手術,標誌著外科腫瘤切除手術進入細胞級精準時代。
由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樹突精密”)自主研發的活體細胞掃描器“安刀”是這例手術成功實施的關鍵。作為全球首款能術中實時在體細胞級顯影的儀器,該設備可輔助醫生從細胞層面分辨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從而實現細胞級的精準切除。
“在我們産業化突破的關鍵時期,合肥的耐心資本果斷出手支援,為我們持續擴大生産規模、提高研發和市場拓展能力,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對於合肥支援産業創新的力度,樹突精密董秘陳廷嘉深有感觸。
作為合肥市重要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興泰資本于2023年11月通過“投引聯動”促成樹突精密研發生産基地落地合肥,項目總投資5.5億元,並幫助項目入駐興泰“科大矽谷”創新單元,享受“興泰係”一站式科創金融服務。
2024年3月,興泰資本投資團隊經過審慎盡調研判後,通過旗下自主管理的基金對樹突精密完成3000萬元投資,同時持續為企業對接新的投資機構開展後續輪融資。
科技創新如同一場“探險”,耐心資本的長期陪伴是科創企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力量。
近年來,合肥持續打造國有直投基金體系,“以投帶引”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既引育了京東方、晶合整合、蔚來汽車等“大象軍團”,也培育了樹突精密、國研漢因等一批“螞蟻雄兵”。
在合肥,以國資擔當耐心資本先鋒力量的“基金叢林”正加速構建。
目前,合肥市政府性基金總規模超4500億元,市天使基金、種子基金、産業基金全鏈條覆蓋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企業創立成長全週期,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只數、規模均實現3年翻番。
市産投集團發起設立總規模50億元投資促進基金,興泰集團設立總規模28億元的S基金和總規模2億元首支科技招商基金等,有力支援項目落地。
企業上市速度是觀察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創新力重要參照。得益於科創企業的蓬勃發展,合肥“上市軍團”也在持續壯大。
2020年以來,合肥新增上市公司42家,2024年新增4家,其中A股3家,居全國城市第8、省會城市第2;新增IPO過會公司3家,其中北交所2家,居全國城市首位。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0家,居全國第6、省會第2,科創板上市公司數佔比居全國第2。
如今,在合肥這座科創之城,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正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