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首屆《中國科技創新盛典》(以下簡稱“科晚”)在CCTV-1播出。在合肥駱崗公園之上,當數千架無人機同時起飛,在夜空中刻畫出未來世界“冰山一角”的時候,燃起的是合肥這座科創名城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開路先鋒的雄心壯志,展現的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不懈奮鬥。
以“新質生産力”為核心關鍵詞,匯聚年度科技熱點,結合科技與藝術,傳統與未來的獨特魅力,總臺“科晚”賺足了觀眾眼球。能夠識別危機的“AI機器狗”,構造精妙絕倫;逐日追光的“人造太陽”,令人驚嘆不已;突然出現在螢幕前的“錢學森”,那倣若真人的音容笑貌讓人感動流淚……整場“科晚”,展現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強大潛能,訴説了創新背後的故事。給人印象深刻的有兩個關鍵點——“以人為本”和“傳承精神”。這兩個關鍵點,也描繪了合肥科創的閃耀之處。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應是“以人為本”。“科晚”描繪了一個令人嚮往的美好未來,人們日常出行可以打“飛的”、老人可以用“意念”操作輪椅前進、腦機介面可以幫助殘疾人“站”起來。這些都讓人們近距離感受到了科技的溫度,彰顯了科技創新並非高懸的空中樓閣,而是接地氣、連民心的。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晚”上,量子資訊學的先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説:“實驗室發表論文時,我的署名全排在最後,希望能做年輕人的後盾,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探索新的領域。”科技創新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長期的努力,甚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在合肥科學島,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之所以能創造世界紀錄,是因為它的身後有一代代聚變人,花了40多年時間,將青春和奮鬥揮灑在了這裡。他們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樹人”,讓“人造太陽”一步步從夢想變成現實。而在他們的身後,是合肥舍得投入,下得功夫。在這“養人的地方”“創新的天地”搞科研,科創之花怎能不姹紫嫣紅?
科創合肥,因何而閃耀?因它貼近人民的溫度、因它包容創新的廣度、因它傳承和發展的厚度,更因它的前路漫漫亦燦燦!
“科晚”落幕,新年將啟,越來越努力的合肥,必將越來越閃耀!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