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濕意盎然鳥蹁躚 合肥擦亮生態底色守護民生福祉

時間:2024-03-20來源 : 合肥日報作者 : 代敏

回,指的是回歸。大量候鳥的回歸,是生態環境向好最有力的證明。

隨著巢湖濕地的修復與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成了這裡的“常客”。巢湖岸邊,草木葳蕤、候鳥雲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共賞“候鳥天堂”

3月8日,廬江縣黃陂湖濕地裏,花臉鴨與東方白鸛、天鵝、赤麻鴨等一批珍稀候鳥盡情嬉戲、覓食。

候鳥是生態環境的“晴雨錶”。近日,黃陂湖水鳥監測團隊在調查時發現2萬隻花臉鴨。花臉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帶的臉部花紋如同京劇臉譜中的“大花臉”,這也是它最獨特之處。

“現在還能看到這麼多花臉鴨,真是難得。看來咱們合肥的濕地水草豐茂,它們捨不得走了。”監測團隊專家虞磊笑著説,進入3月,合肥氣溫逐步回升,冬候鳥也開啟了“北飛”模式,它們將一路向北,回到北方的繁殖地。

“今年1月,我們的攝影師還在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了青頭潛鴨。”虞磊説,青頭潛鴨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球極危物種,全世界數量僅有5000隻左右。近兩年,環巢湖濕地發現的青頭潛鴨數量越來越多,説明這裡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適合它們生存。

據統計,2023年,巢湖共記錄到287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9種,有東方白鸛、黃胸鹀、青頭潛鴨、卷羽鵜鶘、黑臉琵鷺、黑嘴鷗、白頭鶴、白鶴、烏雕;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48種。

共護“地球之腎”

鳥類數量的持續增加,也得益於合肥長期對濕地保護的重視和付出。

每天早上7點前,62歲的藍藻打撈工作人員孟凡周就要開著小船從岸上草原出發,沿著5公里的湖岸線來回巡查水面的藍藻情況。

除了近5公里長的巢湖岸線,孟凡周還要負責深井控藻平臺的維護。“深井有80米深,藍藻被高壓壓過後,細胞壁破裂就沒有活性了,沉入湖底成為魚蝦的食物,就不會再浮在水面産生異味了。”孟凡周告訴記者,一台深井平臺每天可以處理10萬立方米的藻水,處理能力比之前的藍藻打撈平臺提高了30倍。

合肥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通過濕地凈化、塘西河清淤治理以及藍藻的防控治理,使得濕地水質明顯改善,藍藻水華得到基本控制。“最近三年湖面藍藻較少,幾乎聞不到味道了。”孟凡周感慨道。

一直以來,合肥市將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匯集各方力量守護“地球之腎”。“首先是強化濕地維護管養,實施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拿出資金用於濕地管養。”市林業和園林局濕地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還堅持開展生態監測,掌握濕地水質凈化、濕地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變化等關鍵指標,對濕地修復成效進行科學評估。

與此同時,合肥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開展濕地基礎研究,為濕地管理利用提供科學決策依據。還聯合阿拉善SEE等社會公益組織開展濕地科普宣教活動,讓更多人關注濕地。

今年,合肥將持續推進濕地管養,重點圍繞濕地“水”“草”“鳥”等關鍵指標做文章,完善濕地水位調控機制、暢通濕地水系迴圈、強化濕地水生植物管養、加強濕地鳥類保護,不斷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還將組建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為全市濕地保護管理及利用工作提供諮詢和支援服務。

共用“綠意空間”

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濕地進入良性發展,帶動周邊百姓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春日裏,不少遊客在岸上草原搭起了帳篷,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賞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靜謐和詩意。

“現在只要天氣晴好,我基本上每週都會帶小孩過來逛逛。”家住包河區臨湖苑小區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巢湖水質一年比一年好,基礎設施也越來越齊全,周圍很多人都會開車來岸上草原露營、野餐。

目前,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基礎服務設施齊全,設有藍藻科普館1處,更有超過百萬平方米的草坪,已成為最熱門的帳篷露營地之一。“我們將堅持生態惠民,逐步完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真正做到讓濕地成為人民群眾共用的綠色生態空間。”公園負責人表示。

為了提升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加強生態環境的共建共用,公園還積極組織環保志願者和社區居民參與濕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工作。通過開展生態監測、鳥類調查、植物識別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濕地、走進濕地,共同守護濕地。

·本報記者 代敏·

(責任編輯:沈曄)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