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歷時3年,合肥完成農業入侵物種普查

時間:2024-03-19來源 : 中安線上作者 : 衛曉敏

姚文麒和隊員在池塘調查水葫蘆

加拿大一枝黃花、空心蓮子草、福壽螺、豚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來入侵物種進入了合肥市民的視野,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有的看似“人畜無害”,實則“危險重重”。

這些外來入侵物種從哪來?它們分佈在哪些地區?對生産生活有何種影響……過去,對於這些疑問,很難找到一本詳盡的“答案之書”。自2021年起,合肥積極響應全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在全市9個縣(市、區)掀起了一場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的“全面體檢”,歷經3年時間,摸清了全市農業外來入侵物種底數。

此次普查主要在農田、漁業水域等區域展開,截至2023年底,合肥已全面完成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共發現150余種農業外來入侵植物,30余種農業外來入侵病蟲害。而這些數據,正是包含姚文麒在內的普查員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步一腳印——

收集5000多條踏查數據

今年59歲的姚文麒是長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過去2年,他與安農大和省農科院的專家奔波在長豐縣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的田間地頭不下200天。除了智慧手機外,方尺、鋤頭、膠鞋、電子秤……是他在外普查時必不可少的“四大件”。

“在進行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時,入侵物種的位置、密度、投影面積、重量等資訊都需要詳細記錄,普查員的手機上安裝了專門的調查軟體,除填報相關數據外,還需拍攝圖片同步上傳,這樣調查數據就能及時匯總。”姚文麒説,在植物普查中,他們設置了16個踏查路線104個踏查點,普遍開展2~3次踏查,共記錄踏查數據5336條。

“每個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觀察期是不同的,譬如節節麥這類的禾本科植物,它的最佳觀察期在春夏交際,也就是它出穗的時候,能夠很明顯看到它的種子是一節一節的。而像加拿大一枝黃花這類的菊科植物,最佳的觀察期在夏秋時節,它的花是黃色的,在地裏非常顯眼。”姚文麒説。

不過,即使是在農業領域工作了近40年的姚文麒,偶爾也會遇到不認識的物種。這時候,來自安農大和省農科院的專家“智囊團”就會發揮作用。“對待這項普查,我們秉承嚴謹、科學的態度,堅決從源頭保證數據的準確、可靠。”姚文麒説,這是我國首次開展全國範圍內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這次普查,于他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野外普查——

2年衣服被扎壞不止10件

普查地點是在野外、田間地頭、溝渠、池塘等,普查範圍少則幾百畝,多則幾千畝,為了節約時間,普查員們常常早出晚歸,餓了就在地裏簡單對付幾口。夏天頂著烈日出門,曬黑、曬傷也是常有的事。而這些辛苦在姚文麒看來,都不算什麼。

“在調查過程中,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經常被一類植物侵擾。這類植物是菊科鬼針草屬植物,如鬼針草、大狼杷草。沒結種子前,你看不出有什麼不好,它開的花有黃有白挺好看的。從夏季開始,種子陸續成熟,秋季最盛。扁果上長2根刺的叫大狼杷草,柱形果長3根以上的刺叫鬼針草。”

姚文麒説,調查中,稍不注意就會碰到它,然後弄一身刺。這種刺上有小倒戧刺,只要碰到就會刺入衣服,然後使勁往裏鑽。人從外面摘,只能摘下果子,前面那截刺大多會斷下留在衣服裏,而且繼續往裏面鑽。

“可以説,粘上以後,衣服就基本報廢了,僅這2年,我因此報廢的衣服不止10件。有一次,我把衣服放在開水裏泡煮,結果衣服壞了,刺仍然無法清理完。直到去年冬天,我還從床上找到了一粒大狼杷草的種子。”

調查時,姚文麒也時常會有一種矛盾的心態,既怕查不到又怕查到。“怕查不到,是擔心踏查得不夠廣、不夠仔細,遺漏了。怕查到,是因為查到了就證明這個物種已經入侵到此,給我們帶來了麻煩。”

姚文麒説,在調查福壽螺時,普查員們早期看了一些水田沒有找到,心想最好永遠找不到。可在後來的調查中,先是在收穫的稻田裏發現了福壽螺的殼,後來又發現了螺卵和活體螺,證明這種物種已經擴散到了長豐,心裏感到很無奈。

已摸清底數——

為未來有效治理打下基礎

在近2年的時間裏,姚文麒和團隊成員在長豐縣調查到農業外來入侵植物86種,入侵農作物病害5種、農作物害蟲7種,基本摸清了長豐縣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分佈範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們農業農村領域已開展過多種普查。同樣是普查,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比土壤普查等更為複雜。土壤是不動的,採完樣回來檢測就可以,而外來物種都是活物。它們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生長環境各異,可能隨時隨地擴散蔓延,且判定1個物種需要在特定生長階段找到其特別之處,大量隱蔽危害的微小害蟲和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甚至無法用肉眼分辨。普查工作是在這樣巨大的工作量和困難中層層鋪開的。”

通過普查,姚文麒也切身體會到,自然需要保護。“人類應該珍惜自然環境,不應肆意妄為。不要為了一己私欲隨意引進物種,有些放生行為也是在破壞環境。一旦外來物種無法控制,我們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治理,效果都是微弱的。”

“在全市農業外來入侵物種調查中,9個縣(市、區)都發現了外來入侵的植物及病蟲害,並整理匯總成了數據資料。如果沒有這些普查數據,治理外來入侵物種就像救火一樣‘打亂仗’,哪有物種冒出來就去滅哪兒。這次普查也為之後的治理打下了基礎,對於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合肥市農業經濟技術服務管理總站農業生態環境站站長葉從容表示,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的宣傳科普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治理工作需要提高市民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識別能力,加強群防群控的意識,從而形成全民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延伸閱讀

外來入侵物種

長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姚文麒表示,並非所有外國傳入的物種都是外來入侵物種,例如玉米、番茄原産于美洲,均為人為有意引入物種,是人們重要的食物來源。它們的引進不會氾濫,也不會産生危害,屬於外來物種而非外來入侵物種。而由國外傳入,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包括農田、河流、水庫、村居、道路等地,繁殖速度快、缺少天敵控制,威脅本地生態環境或對人類、動物、植物有不利影響的物種,才能稱為農業外來入侵物種。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衛曉敏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沈曄)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