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會是什麼樣?
科研聖地、田園耕地、旅遊勝地
未來大科學城
專項規劃亮點來了
近日,記者從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合肥未來大科學城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並於今年1月榮獲2023年度安徽省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該規劃項目亮點紛呈,凸顯“以科聚人、以城留人”。
核心使命:科研聖地 旅遊勝地
從全球經濟形態和科創載體演變規律看,科學城歷經了1.0工業時代工業園區、2.0資訊時代産業新城、3.0數字時代科創都心三大階段變革。邁入4.0時代,國際一流科學城的規劃建設,以滿足國際頂級科創人才需求為前提,緩解都市高壓力、生活快節奏。
合肥未來大科學城位於合肥濱湖科學城北部,與國家實驗室核心區、教育科研區、規劃發展區構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空間載體,集中佈局一批大科學研究機構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臺。
記者了解到,本次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項目的研究範圍約80平方公里,核心規劃範圍約19.2平方公里。
圖|未來大科學城專項規劃項目範圍示意圖
項目定位為具備世界一流競爭力的未來大科學城,打造吸引國際人才的科研聖地,生態文明示範的田園耕地和業態豐富、宜居宜遊的旅遊勝地。實現這三大目標,可謂是合肥建設4.0時代未來大科學城的核心使命。
規劃理念:科創策源 無界共用
在我國,科研群體的年輕化已成主流趨勢。新一代科研人員從傳統單一生活方式,轉變為對社交、自然、文化、居住、旅遊等多元交互生活的追求。
因此,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提出“科創策源、無界共用”理念。根據規劃,除必要的重大設施封閉管理外,其他空間全部開放。以公共空間為紐帶,形成不同的體驗主題,採用不同的開放空間使用方式,利用本土植物特色,塑造富有特色、吸引力的公共活動場所,為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氛圍,激發創新與活力。
打造智慧交互空間,結合科技共用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和孵化器等設置科普裝置,綜合科普教育、科創藝術、科技體驗服務等功能,對外展示,加強公眾參與感和體驗感。通過實物及圖文展覽、科學實驗、互動演示等教育形式,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
圖|未來大科學城智慧交互空間效果圖
以大科學研究平臺為中心,組織科研實驗、國際科研組織或機構、交叉前沿創新平臺等,形成基礎科研生態圈。通過舉辦重大科學活動,提升本片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構建場景:以科聚人 以城留人
規劃顯示,合肥未來大科學城的人口佈局主要包括國際交流人才、科技從業人員、企業人群、服務工作人群、本地居民等五類人。
基於此社群特徵,將構建科研、生活需求全覆蓋的高品質服務業態、智慧交通與公用設施配套、國際化交流體驗場景,加快吸引多層次創新人才,以科聚人、以城留人。
未來大科學城涉及六大類智慧場景建設,分別是智慧園區管理、智慧雲平臺、智慧交通、智慧市政設施、能源利用系統和資源回收再利用系統。
比如,在未來智慧街區場景,貢獻一定比例的建築空間進行共用,鼓勵跨行業、跨學科的靈感碰撞與知識分享,為科學工作者提供隨時隨地交流、思考或獨處的特色空間場所。提供多元住宅類型,如國際公寓、人才社區等,滿足國際科研人員短暫停留的需求。
圖|未來大科學城科學研究平臺效果圖
未來大科學城獨特的功能和文化特質,還將催生科技文化節、讀書節、科學探索等多元文化活動的舉辦,形成獨具魅力的科技文化産業。最終,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高品質的生活,包括商業休閒、健康醫療、教育等多元化的各類保障。
整體風貌:科裏科氣 綠野田園
規劃提出,緊扣“科裏科氣”關鍵詞,塑造生態環境相融合,彰顯創新未來韻味,整體和諧統一,科技特色濃郁的整體特色風貌。
基地內核心生態廊道呈魚骨狀分佈,中央綠廊為核心綠廊,南北向貫穿整個未來大科學城,串聯中部的科學森林和南部的濕地公園兩大核心生態節點和多個片區級生態節點。由中央綠廊向兩側延伸,形成結構性綠廊,橫向連接各組團;組團內部留出小尺度的社區綠廊,聯繫各社區級生態節點。
圖|合肥未來大科學城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夜景。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規劃範圍內的主要休閒遊憩空間集中佈局在中央綠廊兩側,包括科學森林、濕地公園、智慧農谷、科學綠廊、科學田園等。通過強化城野空間特色、柔化城野邊界、構建慢行系統及休憩遊覽網路,聯動自然,活化城野關係,塑造城在田中、城田相融的田園都市體系。讓國際科研人才在工作之餘,享受郊野度假勝地帶來的身心放鬆和靈感創意迸發。
地域風情上,合理體現親水、院落等徽派傳統建築的場所肌理和空間特徵,傳承地域建築風貌和景觀要素。科技風韻上,建築風貌及景觀設計強調創新性與未來性,突出科技特色,塑造豐富多元的地標形象。
來源:合肥日報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