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蔥蔥,溪水潺潺。夏末的與兒街鎮真龍地村瓏湖莊園熱鬧非凡,既有自駕探幽的驢友們把酒言歡,又有一家人週末郊遊其樂融融。這個山鄉小村落遠離了城市喧囂,更顯得煙火可親。
老“三線”起死復生
“原來村裏一個月都遇不到一個外人,現在一到週末,龍鱗壩和龍潭洞天那裏遊客都是滿的。很多老三線廠的退休工人還拖家帶口從合肥、蕪湖開車過來,就為了吃上咱一口鐵鍋土灶飯。”真龍地村黨總支書記郭曉軍毫不掩飾臉上的自豪。
真龍地村位於霍山縣與兒街鎮東南部,由境內山脈如龍而得名,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林業村。
為了戰略需要,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國在中西部三線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工企業建設。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真龍地村境內建有兩座“三線”軍工廠:紅旗廠和淮河機械廠,兩廠正式職工就有5000多人。
“那個時候我們這很繁華啊!教育、醫療配套齊全,有幼兒園、兩個小學和兩個初中部。淮河廠醫院醫療水準很高,全國各地都有專程來看病的。”郭曉軍對村子的光榮歷史很是緬懷。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國際環境的改變,國家實行體制改革,大部分“三線廠”經歷了改革合併重組,很多遷入就近的城市。紅旗廠1989年搬遷至合肥、淮河機械廠1992年搬遷至蚌埠。曾經讓真龍地村民引以為傲的紅色三線廠,似乎在一夜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廠房空蕩了,路燈不亮了,火熱的山鄉沉寂了……
“窮則思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霍山縣逐步樹立起“生態立縣”理念,下定決心走上綠色發展之路,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奮鬥目標,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旅遊業開始興起,霍山堅持的“生態立縣”戰略終於顯露出多年積蓄的濃厚底蘊。該縣充分利用良好生態資源和環境優勢,始終保持生態發展定力,將大力發展旅遊業作為綠色發展的“先手棋”,走在了全市前列。而沉寂多年的老三線廠又一次迎來起死復生的機會。
舊資産盤活變身
走進真龍地村梧桐研學教育基地,外墻上“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標語赫然醒目。三線建設雖已成歷史,但其精神仍然深深影響著這個小山村。
“前些年,我們村還是全縣43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2020年終於整村脫貧。你看我們這裡的許多房子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留下的軍工廠房,有著濃厚的歷史感,別看現在有些滄桑,但只要加以修整改造,這都是我們村寶貴的紅色旅遊資源。”郭曉軍指著一排排紅磚廠房説。
為了找到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2022年,真龍地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援幫助下,深耕生態資源,深挖三線文化,成功申請並落實了“三線紅色文化債”項目,先後投資了三千萬元左右,對三線軍工廠舊址重新改造。
對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淮河影劇院進行主體加固和修繕,現在這裡可舉辦影劇院演出和大型歌舞晚會;對原淮河廠木工班和鍛造班車間進行改造,打造休閒街區;將原紅旗木材廠革委會辦公樓改建為三線俱樂部民宿,是村裏休閒、康養的理想場所;將原家屬區改建為龍門客棧房車營地,可以戶外露營,也是房車旅行的理想休憩場所;為了傳承三線精神,還建設了梧桐研學基地、三線文化展示館和輕食商業館。
“這裡有難忘的紅色記憶,也有不捨的綠色鄉愁。我們經常回來看看,不僅是追憶我們曾經在這裡戰鬥過的青春,更是為了飲水思源、不忘歷史、追憶三線的情懷。”曾經在這裡奮鬥了20多年的原淮河廠退休職工汪家華每年都會帶家人來真龍地探一次“親”,尋找已闊別30多年的那段老三線情結和已逝去的青春夢想,看到現在老廠房舊貌新顏的樣子,他們感到無比的親切。
“紅”“綠”加成再崛起
真龍地村“龍潭洞天”景點溪流嘩嘩,潭清見底,另有洞天。許多遠道而來的遊客都是在抖音刷到這裡,慕名自駕前來露營、玩水。夏季週末日均車流量達一百多輛,旅遊帶動直接經濟收入20多萬元。
真龍地村山環水繞,森林覆蓋率80%以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龍鱗壩、龍潭洞天、西石筍、筆架山、萬畝竹海等景觀。經霍山縣氣象局檢測,該村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均值4524個/cm³,峰值達10000個/cm³。
“真龍地村距離縣城只有半小時車程,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我們的民宿就在森林懷抱之中,老人可以來這個天然氧吧修心養性,年輕人可以來露營燒烤,小朋友可以在這玩水、研學。”去年招商引資到村裏的“三線俱樂部”民宿負責人田發軍介紹道。
據田發軍介紹,他們準備建造一條8公里觀光小火車道,穿越村裏的森林、湖泊、山洞、花海和稻田,將真龍地村現有旅遊資源點連成線,不僅能吸引大批遊客,提升旅遊體驗,還可以帶動周邊産業發展。
“我們村級集體經濟還要成立農特産品供銷社,不光是賣茶葉、石斛、土雞等當地農特産品,也能為農戶提供與市場對接的平臺,讓農戶從旅遊經濟中直接收益。”郭曉軍説。
近年來,霍山縣依託青山綠水資源,積極打造“三線”文化,許多一度頹敗廢棄的老“三線廠”華麗轉身,變成今天遊人如織、人氣火爆的畫家村、作家村等,成為全域旅遊、紅色旅遊崛起的新亮點,也成為該縣喚醒沉睡資産、轉型綠色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成功典範。
“紅”“綠”相互加成,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完美融合。深挖龍文化,念好山水經。這裡,有風景、有故事、有人物、更有歷史、有文化、有精神。真龍地,正在以一種嶄新的容顏涅槃重生。(霍山縣委宣傳部供稿)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