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8月15日,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上午,在肥西縣三河鎮,合肥市將舉辦以“生態宜居近悅遠來”為主題的生態日活動,展示近年來合肥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突出成果,體現建設美麗合肥的決心和魄力。
投眼有翠色,附耳有清風,是人人嚮往的美好生活。合肥用一座城市的努力,讓“一綠一藍”成為百姓的幸福源泉。
綠:古樹的“幸運”
“一棵古樹就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作家梁衡在《樹梢上的中國》一書中的開篇之語,探討了人與樹的關係,給人以啟迪。人與樹,千萬年來在地球上同呼吸、共生長,漫漫歷史進程中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彌足珍貴。
在合肥,古樹資源豐富,古樹歷經了時間的洗禮,更加枝繁葉茂,這既是它們的幸運,亦是因為合肥對它們無微不至的保護。
近日,在肥西縣山南鎮陡崗社區,一株樹齡達310年的黃連木古樹在該縣林園中心多位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修復,當地群眾自發敲鑼打鼓表示慶祝。
“這株黃連木古樹,對於社區裏的人來説,不僅是童年記憶,更是祖祖輩輩的感情寄託,走到哪都忘不了家鄉的老黃連木,所以居民們看到古樹被保護、被重視就十分開心,自發慶祝起來。”山南鎮陡崗社區黨委書記周旭説。
近年來,合肥市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截至2023年4月,合肥市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累計2684株,其中名木12株,一級古樹10株、二級古樹45株、三級古樹2617株,以麻櫟、柿樹、黃連木、朴樹、銀杏等樹種居多。
為守護好這些“綠色文物”,合肥不惜增加建設成本、延長建設工期,紛紛給古樹名木“讓路”,由此書寫了很多佳話,比如百年麻櫟樹“獨享”一條車道、200多年黃連木讓G206國道建設單位心甘情願多掏近700萬元更改規劃、26戶居民整體搬遷為800多年古銀杏樹讓出生長空間等。
合肥還積極號召全民參與古樹保護。上線“合肥古樹名木”微信小程式,市民可通過掃描古樹名木保護牌上的二維碼進入小程式,了解古樹名木詳細資訊,並可進行諮詢、留言等互動。
發現身邊古樹名木存在病蟲害、異常落葉等狀態,市民可在後臺留言。
“下半年,我們將探索實施重點古樹名木‘一樹一監測系統’建設,從溫度濕度、風速、土壤、病蟲害監測,傾斜、倒伏及火災預警等全方位逐步對10株一級古樹、45株二級古樹、12株名木實行24小時全天候精準監控和可追溯保護。”市林園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藍:藍天的“幸福感”
藍天白雲不僅是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致,也是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
在合肥,“藍天幸福感”是教科書一樣的存在。
8月14日,一場驟雨過後,合肥城區的空氣格外清新。在花衝公園,市民劉暢到此散步鍛鍊。看著公園繁茂的綠植,聞著清新的空氣,她感慨道:“今年,城區的天更藍了,空氣品質感覺比前幾年好了很多。環境好了,散步的心情也跟著舒暢了。”
而在不久前,不少市民還曬出了合肥的“漫畫藍”,明媚的陽光襯著藍天與白雲,宛如漫畫般唯美而治愈。
合肥人的“藍天幸福感”越來越強。2022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6%,實現“九連降”;空氣品質優良率達86%,比2013年提升36.1個百分點,創十年來新高。全市空氣品質6項指標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重污染天氣連續三年清零,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空氣品質改善十佳城市。
今年1~6月,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81.8%,高於全省平均水準3.7個百分點,位於全省前列。
仰望藍天,每一抹藍的背後,都有一座城市的努力。
2021年,合肥最後一座垃圾填埋場——龍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場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龍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産。從“填埋”到“焚燒”,垃圾實現“變廢為寶”,綠色發展取得質的跨越。
2022年,合肥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排查整治揚塵污染問題1286個,整改3935處裸露地塊;全面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常態化開展柴油車路檢。
合肥還啟動“天地空”一體化大氣污染管控平臺建設,建成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設備“安裝、聯網、運維監管”三個全覆蓋視頻監控系統,圍繞協同共治理念,實現環境問題的統一監管、調度,助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今年年初,市生態環境局成功磋商全市首例涉及大氣污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賠償金額15.76萬餘元。這也標誌著合肥實現了水、土壤、大氣污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全覆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未來的合肥,將持續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交出一份“美麗合肥”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