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文物吸引眾多市民“捧場”
早在幾個月之前,許多市民就在各大社交平臺“曬”出看“三星堆”文物展覽的圖片視頻,還分享起了心得。
這不,從四川遠道而來的“明星”們馬上就要離開闔肥了,但是安徽博物院新館的門口依然排起了長隊,不少觀眾早早就預約到館內參觀。
超過12萬人次 來給三星堆文物“捧場”
這個週末,管舒婷起了個大早,“拖家帶口”地跑到了安徽省博物院新館。之前就聽説“三星堆”來了合肥,現在展覽要結束了才帶孩子來,也算是趕上了“末班車”。
管舒婷説,今年4月份的時候,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看到有好多人發帖,都説在安徽省博物院新館要展覽“三星堆”文物。那時只知道這個展覽在四川很“火”,從新聞上了解了一點“皮毛”,但沒想到“真身”還沒到合肥,網上就這麼熱鬧。後來展覽開放,好幾次週末的時候打算來,“都拿出搶春運高鐵票的架勢了,根本約不上。”上個月孩子放暑假,哪兒都不想去,就要來家門口的博物院看“銅人”,説別的同學早就來“打卡”了。
跟管舒婷這樣的“佛係”家長不同,許先生從知道“三星堆”要來合肥展覽,就開始在網上“惡補”文物知識,自己充當起了講解員。
“你看,説起金沙遺址,除了出土了很多和三星堆文化有著類似風格的青銅器之外,還出土了很多其他的文物,比如説金器。”
“在三星堆遺址當中出土的一件龍虎尊,跟安徽阜南月牙河中出土的這件龍虎尊形制基本相當。”
……
説起這些文物知識,許先生倒也一點不含糊。展覽的幾個月時間裏,自己先來了一趟,陪著孩子來了兩次,外地朋友來合肥出差被拉著又來了一次。
現在展覽要結束了,乾脆再來看看,帶點“三星堆”文創周邊回去。之前孩子也來了兩次,“這次我還想讓孩子給我講講呢。”
不僅有“親子遊”,還有很多老年人也走進了展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來到合肥定居的一位四川老人,得知這次家鄉的文物來到合肥,還這麼受歡迎,也是專程喊上孩子們,就連兩歲的孫子也把第一次看展獻給了“三星堆”。
前段時間更是有許多大學生帶著相機來看展,三兩個一起,還有的為了“機位”也要爭論半天。
此外,時不時還會有一群拖著行李箱來“打卡”的年輕人,這吸引了博物院工作人員的注意——“來參加‘合肥請您來’找工作面試的,順便一飽眼福。”
據悉,“三星堆”文物展覽期間,超過12萬人次來“捧場”。
揭秘:
“頂流”文物“出趟差”不簡單
之前許多來看展的朋友,走進展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不過,這件備受大家喜愛的文物,早在7月份就提前回了成都。
7月28日,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四川成都開幕。為迎接參加大運會的各國客人和暑期遊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也于開幕式當天正式向公眾開放。新館的建築面積是現有場館的5倍,建成後大大提高了景區的遊客承載能力。
正是因為新館布展的需要,這尊“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和它的青銅“小夥伴們”一起、也包括近幾年新出土發掘的一批文物,進駐三星堆新館向公眾集中展示。
既然提前“回家”,而且肩負這麼重要的任務,需不需要一些特別的保護?而且當時安徽省博物院的社交平臺上也同步直播了開箱、封箱全過程,吸引了很多用戶“雲端”觀看。
在本次三星堆特展的策展人陳小龍眼中,文物的撤展和文物的布展基本的流程是一致的,只不過順序需要反過來。
簡單來説,就是要打開文物的展櫃大門,將文物從展櫃裏取出來,再對文物進行包裝,最後將包裝好的文物放進文物專有的囊箱當中。
雖然這個過程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文物安全無小事”,因此每一項步驟的要求標準都非常嚴格的,一點都不能馬虎。比如説能夠參與到文物的布、撤展的人員,一般要求非常專業。一類是博物館自己展廳的工作人員,而另一類就是由專業的文物布展公司的老師來進行操作。
在文物撤展過程中對於工作人員的著裝也是有要求的,首先工作人員的著裝是非常貼身,袖子或者衣角不會有大幅度的擺動,同時衣服上不能夠佩戴飾品,比如工作牌、手鍊、手錶。就是防止在文物的搬運過程中可能對文物本體造成磕碰。
除此以外,特別針對青銅器這樣的金屬類文物,為了防止工作人員手部出汗,可能會導致文物表面的銹蝕,因此必須佩戴專業的工作手套。
採用無酸紙的材料對文物進行包裹,防止在運輸過程當中對表面造成損壞,最後安全地將文物放置到囊匣當中。囊匣的內部也需要填充緩衝的材料,也是防止文物在運輸過程當中發生磕碰。
最後,採用無酸紙把文物和箱體之間的縫隙進行填充,確保嚴絲合縫,保證文物在運送過程中不會發生晃動。
文物交流成為
城市互動的“橋梁紐帶”
雖然展覽接近尾聲,但是對於安徽農業大學的大三學生麻榮傑來説,還是有點“意猶未盡”。
“展覽是一定要來看的。”凡是哪要辦展,麻榮傑總是第一個預約。這次“三星堆”文物來合肥,除了文物本身吸引麻榮傑以外,各類周邊活動也一個沒落下。
前段時間,安徽省博物院發起了“共飲一江水”主題徵文活動,麻榮傑主動報名參加。從歷史文化入手,再談自己對城市的理解,“零零散散的文物,從各方面鉤織起安徽博大精深的文化脈絡,展現著歷久彌新的思想內涵。”
除了徵文比賽,展廳的留言墻上也有麻榮傑的筆跡。“你看,來看展的基本上都會在這裡留言,很多留言都特別溫情。”
在展館的服務台,還有不少來蓋章的年輕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蓋章冊子排隊,不僅要看展,也想留點紀念。
三星堆文物從四川來到安徽,市民在“打卡”的同時,也從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和文明交流互鑒。
文物從外地來到安徽,同時,越來越多的安徽文物也走出去,安徽與各地文物之間的交流越來越緊密。
其實,文物也承載著我們的文化記憶,是物化的歷史、文明的見證,也在成為溝通不同時空下的人類文化與情感橋梁。
王書滸 孫皞乾/文 實習生 羅浩宇/攝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