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霍山縣東西溪鄉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立足現有産業基礎,著力打造地方政府、高校、農科研院所、企業的深度融合創新平臺,依託科技賦能,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服務鄉村振興的産學研合作機制,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農項目,走出一條科技興、産業強、生態好的發展新路。
校社合作,激活“一溪泉水”
走進東西溪鄉東溪村,山巒起伏,泉水叮咚,魚塘星羅,形成村落與魚池共生、遊人與魚蝦相戲的獨特鄉村景觀。
依託溪澗縱橫、水源豐富的自然資源,東溪村合理利用平峰山下山泉活水,在原有小規模山塘、溪水養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山泉水養殖業。
“我們山泉活水養出的青魚、鰱魚和鳙魚,肉質鮮嫩營養高,消費者都喜歡。”養魚大戶潘家才樂呵呵地説。
養魚致富後,潘家才帶領村民成立山泉水生態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池塘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和水産品加工。但他深知僅憑自己摸索的養殖經驗,效益不穩定,經營風險大,很難跟上規模化養殖的大趨勢。
在東西溪鄉黨委政府的撮合下,合作社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皖西學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專家教授們手把手傳授健康養殖、飼料應用、疫苗防疫、綜合種養、漁業物聯網等現代化養殖和行銷技術。開發出獨具大別山風味的“長條魚幹”“瓦塊魚”“魚鱗凍”“鹹幹魚”等魚類産品,“註冊了“河家灣”商標。村裏的山泉水養魚立桿見影地實現了品質、産量和效益的綜合提高。
鄉村振興,科技是支撐。只有加強與科研單位及高校的共同合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人才和技術優勢,通過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快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才能有效破解農村人才短缺和技術匱乏,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已連續取得“國家級示範合作社”“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六安市小龍蝦繁育基地”“六安市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通過技術培訓的方式,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60戶從事水産養殖,面積達500多畝。共吸收35名脫貧戶在基地務工,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有專家教授給村裏當顧問,我們才有膽量擴大規模,帶動鄉親們一起幹。”潘家才説。
有了科技“活水”,東西溪鄉將泉水魚産業與鄉村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大力實施“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依託作家村、楊三寨、九里河、平峰山等鄉村旅遊示範點,建成一批以“三線”文化、鄉村攝影、魚旅融合為主題的精品旅遊線路,逐步實現“以旅促魚、以魚興旅、魚旅互動”的融合發展新路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美食、文化體驗、山水康養、農家休閒等為一體的綠色富民新業態。
大師改良,精製“一盞紅茶”
時值三伏,坐在東西溪鄉彩雲邊原生態石斛基地的山中茶室,細心品味一杯“霍山紅”茶的醇香回甘,不覺間酷熱盡去,煩燥漸消。
東西溪鄉位於霍山縣東南邊陲,山川縱橫,雲霧繚繞,上世紀中葉起就開始種植皖南引進的祁門櫧葉種茶樹,茶葉是當地農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為持續提高農業品質效益,東西溪鄉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
2019年,該鄉依託茶葉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在楊三寨村成立霍山縣彩雲邊生態農業公司,研發創立“霍山紅”紅茶品牌。
産業要做大,人才是關鍵。東西溪鄉多渠道加大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2023年4月,邀請中國制茶大師、國家高級評茶師、祁門紅茶非遺製作傳承人劉同意在作家村成立大師工作室,專門指導紅茶種産,提檔制茶工藝、升級紅茶品質。
“劉同意大師查閱了大量資料,在恢復紅茶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結合本地茶葉的品種特質,對原有工序進行了細化改良,形成了霍山紅茶獨特的製作工藝標準,成為我們茶企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獨門秘籍,也幫我們東西溪鄉帶出了一批技術成熟的制茶師傅。”談及“霍山紅”的發展,霍山縣彩雲邊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李小龍眼裏神采奕奕。
通過萎調、揉捻、發酵、烘乾、精製等一系列工序,工藝改良後的“霍山紅”幹茶條索緊細,茶毫顯露,湯色橙黃透亮,入口甜香、花果香交融,回甘生津。
在非遺技藝的加持下,“霍山紅”在第十六屆安徽國際茶産業博覽會上喜獲“2023長三角鬥茶大賽”紅茶類金獎。
隨著霍山紅茶的試製成功,東西溪鄉茶農的鮮葉採摘期延長到7月份。
“如果每年只採一季春茶的話,農戶的茶園以及與茶葉加工相關的廠房和生産設備都得不到充分利用,每畝地産值只有1萬元左右,而加上夏秋茶,畝均效益則可達到1.8萬元。”李小龍説,不斷創新和豐富茶葉品類,提升品質,才能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産品附加值,拓展更大茶葉市場。
為堅定群眾發展信心,該鄉通過“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流轉31戶農民150畝茶園,共同打造楊三寨村紅茶園。2022年,紅茶産業為楊三寨村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左右。此外,通過提供優質種苗、給予技術指導、保價收購散茶、群眾就近務工等方式,合作社帶動周邊百餘戶村民從事紅茶産業,戶均增收5000余元。
科技加持,培育“一山天麻”
盛夏時節的東西溪鄉桃李河村,千山蔥郁,萬木競秀。桃李源天麻林下種植基地裏,十幾個務工的村民正忙著培育菌床。
“去年天麻每公斤賣到34元,今年我們又擴大了100多畝。”基地負責人王玲滿頭大汗卻難抑臉上喜悅。
桃李河村海拔近800米,山高嶺大,交通不便,耕地稀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重點貧困村。該村雖然有著悠久的天麻種植歷史,但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嚴重制約了産業的發展。
2020年7月,東西溪鄉因地制宜制訂天麻産業化發展規劃,通過招商引資,重組霍山桃李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著力打造天麻兩菌一種生産、種植、加工和銷售全産業鏈。
在東西溪鄉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桃李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功對接中國林業産業聯合會天麻産業分會、安徽農業大學,引進外部資金、人才、行業資源,進行股份制改造,運用室內筐栽立體種植技術,加強人工干預,實現控溫控濕,達到提質增效、節約土地、保護山林的目標。
“相對於傳統天麻種植,我們在兩菌一棒等多方面進行了科技創新和改良。在高校專家教授的指導下,雜交出這種品相好,産量高、耐高溫、抗逆性好的0代天麻種。還完成了中低海拔林下、大田固定菌床大棒‘三下窩’種植實驗。有了這些前沿科技力量的加持,天麻的産量提高了好幾倍。”桃李源公司董事長吳大林介紹説。
目前,桃李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共投資400萬元,在東西溪鄉余家畈村利用廢棄小學校舍建成大別山産區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天麻菌種生産基地,運用安徽農業大學的最新技術,主要生産蜜環菌一級種、二級種、栽培種,設計年産能100萬袋(瓶),遠銷雲、貴、川、陜等各大天麻主産區。
科技賦能按下鄉村振興快進鍵。如今的霍山縣桃李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已是全省第一家藥食同源試點企業,註冊資金人民幣2000萬元,種植基地400畝,固定工人30余人,帶動全鄉天麻種植戶近200戶,種植大棚和林下天麻約1000畝,年産值近1000萬元。“東西溪天麻”已經發展成為大別山區道地中藥材中的拳頭品牌。
“除了山泉水魚、生態茶葉、林下天麻,我們還有高山薇菜、霍山石斛等等。現在全鄉6村1社區都有了自己的支柱産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方式,帶動當地村民抱團發展。依託科技賦能和産業驅動,我們東西溪的鄉村振興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東西溪鄉黨委書記伍鳳麟自信地説。(霍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