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堂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強化基層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的重大部署,深化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機制,探索形成了以法治為保障、自治為關鍵、德治為先導、共治為基礎、智治為支撐的“訴源五治”工作法,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區矛盾糾紛,著力破解社區居民在法治觀念、倫理道德、多元訴求、居民自治等法治難題,在加快推進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實踐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訴源法治”強保障,增強工作定力
一是建好“訴源法治”陣地。按照“一室多用”原則,在全縣200個村(社區)均設置了“群眾工作之家”,將法院、司法、信訪等部門的法治資源和法治職能下沉到社區。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律師調解、公證仲裁等力量,建立社區法律服務資源庫。二是加強法治宣傳教育。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開展“以案説法”“以案學法”“法律七進”等普法活動,在“群眾工作之家”配備法律書籍、影像資料等,設置法治宣傳欄、報架和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公告牌,打造法治文化廣場,村(社區)每月常態舉辦“法治大講堂”2次,為群眾構建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用法、化解靠法的法治環境。三是推進法律服務向社區延伸。探索建立法庭與社區法治指導關係,每年深入社區開展巡迴審判和“壩壩法庭”“壩壩調解”等活動10余次,及時總結研判審判中發現的共性問題。推行“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建立法律顧問微信群,實行一月一通報,實現社區全覆蓋,其中聘請資深律師24名。落實社區民警實崗制,推行派出所民警擔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加強社區防範教育和治安調解工作。
二、“訴源自治”抓關鍵,增強工作活力
一是建立“訴源自治”工作機制。以居民熟悉、淺顯易懂的“土腔土調”,引導完善村規民約、院落公約等自治制度,將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社會公德、環境衛生、鄰里關係等納入其中,把傳統的廉禮之風、孝悌之風、節儉之風固化為契約,促進居民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落實村(居)民議事決策、“四議兩公開”等制度,全部組建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切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減少和化解因對政策不了解、工作不清楚而産生的矛盾糾紛。暢通社情民意收集和反饋渠道,發揮社區網格員、“紅袖套”作用,巡查和防控社區治安和矛盾糾紛隱患。二是建強“訴源自治”工作隊伍。深化社區減負,發揮社區“兩委”主體作用和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保證社區依法自治的時間和空間。深挖社區內部資源,精選“五老(老領導、老政法、老軍人、老黨員、老幹部)+律師”人民調解員1191名,其中專職137名,積極為群眾化解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數百起。深化“三江姐妹”“張大爺調解室”品牌效應,鼓勵和支援個人建立“調解室”“工作室”,提升個人品牌輻射效應。組織動員4700余名微網格員隊伍,全面參與化解社區矛盾糾紛。三是創新“訴源自治”工作方法。推廣“説三事”(家事、公事、農事)“評三理”(情理、德理、法理)的“説事評理”矛盾糾紛自我化解機制,倡導“有事説事、就事評理”“有事你就説、道理大家評”的良好風尚,調解成功率92.69%。探索建立“院落互助聯盟”,鼓勵居民之間通過互幫互助、互勸互解,讓矛盾糾紛就地解決,降低訴訟發生率,處理居民“小事、難事、煩心事”500余件,居民滿意度達98%。深化“百姓星期天”品牌,搭建群眾議事調解、學習交流、健身娛樂、服務互助四大平臺,讓群眾工作與群眾需求真正契合。
三、“訴源德治”聚共識,增強工作合力
一是加快社區心理健康建設。加快培養社區心理科醫務人員、社會工作者,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和其他精神衛生服務,提高居民情緒管理能力及壓力應對技巧。在有需求、有條件的“群眾工作之家”增設社區心理建設功能,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對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反常的特殊人群進行心理輔導,對社區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人員“兩類”人員進行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不斷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二是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社區精神。倡導“以文育人、以文潤人”,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五鳳鎮賀麟故居為載體的“家風文化”、土橋鎮孝善文化博物館為基地的“孝善文化”、官倉街道“林家大戲臺”為代表的“川劇+廉創”文化、趙鎮街道沱源社區“尚書故里”為典範的廉潔社區等獨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特色品牌,有效助力黨風、民風、社風持續向上向善。持續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五老七賢”誦讀家風家訓、道德模範選樹培育、“道德模範在身邊”學習宣傳、“美美的金堂”系列評選等活動,弘揚傳統美德善行,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群眾。三是推進社區家庭建設。培育家庭風尚、實施家庭關愛、引導家庭營造,每年常態培育選樹一批“最美公婆”“最美兒媳”等家庭建設者,注重發揮家庭在社區發展治理中的細胞作用。完善養老服務標準和工作機制,落實孤兒收養、送養登記審查程式,簽訂農村留守兒童委託監護責任確認書3307份。利用“青少年維崗”“12355”維權熱線等服務平臺,實施“守護童年”項目。加強網上婦聯建設,探索“婚姻調解師”“親友調解團”雙渠道模式,通過“專業調解+非專業斡旋”,幫助化解家庭婚姻矛盾糾紛。
四、“訴源共治”固基礎,增強工作動力
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村(社區)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加強黨對社區“訴源治理”工作的領導,統籌社區各種力量資源,形成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合力。在各類矛盾糾紛調解組織中建立健全黨的組織,教育引導黨員主動加入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隊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切實發揮黨員在家庭、社區中的示範引領作用。二是強化行業部門溝通化解作用。加強同行業部門的對接,充分利用其專業力量化解和預防行業內的矛盾糾紛,如縣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等單位均成立了行業內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仲裁會);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建立了徵地拆遷領域矛盾糾紛問題臺賬,以“掛號+銷號”方式“止訴于行業”。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積極引進社會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法,引導金堂縣社會工作者協會、愛有戲、瀾天等社會組織主動開展法治志願服務,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帶頭參與社區矛盾糾紛自我化解,鼓勵退休司法人員、退休政法幹警等法律工作者發揮“餘熱”,充分發動法學會、商會、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矛盾糾紛的預防和調處。
五、“訴源智治”強支撐,增強工作效力
一是高效利用網路理政平臺。依託政府資訊公開、“書記(縣長)信箱”等渠道,實施“線上”重點關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糾紛、“線下”及時分類處理,今年1-5月共辦理市委書記信箱、市長信箱、12345熱線、成都發佈等線上群眾和企業訴求22271件,群眾滿意率97.73%,按時辦結率100%。運用微信、微網志等新媒介,聯動社會力量,用新媒體的溝通方式著眼于解決社區矛盾糾紛。二是規範提升綜治中心實戰運作。健全“3+1”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體系,整合警務室、調解室、“雪亮工程”視頻監控室等資源,建立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遠端視頻系統,以資訊化、數據化支撐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公共安全風險監測。定期匯總分析轄區內的矛盾糾紛,研判成因、性質及發展動向,制定相應預防措施,確保“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街”,儘量將糾紛化解在訴外。三是完善智慧化解線上服務平臺。2016年成都市中院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資源,打造推出“和合智解”網上調解服務平臺。金堂縣不斷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社區,聘請的10個特邀調解組織(含7個商事調解組織)、91名特邀調解員成功納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智庫進行管理,且成功調解600余件民商事案件,實現線上線下常態化提供法治服務。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