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灣區堅持以推進“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處中心建設為契機,積極踐行“最多跑一地”改革思想,構建“信訪+矛盾糾紛”徹底化解機制,融合打造多元解紛陣地,讓群眾“一扇門進出”、糾紛“所有調處”、矛盾“全鏈條化解”,實現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向好,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穩步提升。
一、多層級“融建”,實現矛盾糾紛調處陣地“規範化”
高站位一體統籌謀劃。海勃灣區堅持將矛盾多元調處陣地建設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重點工作來抓。依託區政務服務中心既有場所,優化調整內部區域佈局,改建成面積近1568平方米的社會綜合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
高標準規範陣地建設。區級層面按照前端綜合受理、統一分辦,後端分類化解處置的閉環流程,在中心設置“無差別綜合受理區”和“多元化解區”,力爭“第一時間、同一地點、低成本、高效率”化解全區矛盾糾紛。鎮街層面按照4+X功能設置和“六有”標準規範化建設矛調分中心(站),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鎮街”。
高品質培育特色品牌。積極推動特色品牌人民調解組織在鎮街道矛調分中心陣地建設。如,千里山鎮成立“和事佬”調解團、鳳凰嶺設立“鄰里鳳姐”、新華組建“咱們家”,全力消除鄰里糾紛;濱河街道成立“潘老師工作室”專業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新華西搭建“初心會客廳”推動幹部下訪,解鎖基層治理“新密碼”。
二、多力量“融合”實現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專業化”
調解主體多元融合。堅持“多元融合”理念,採取常駐、輪駐、隨駐等形式,統籌區人社局、區法院、區司法局等13個部門、62名專業調解人員進駐。按照“1名法院派駐員、1名人民調解員、1名書記員、1名部門調解員”單元式組建7支調處隊伍,設立“四合睦”説法專班,推動進駐人員從職能職責的“物理”整合轉變為聯合化解的“化學”融合。
調解功能多元融合。聚焦多元矛盾需求,在設立婚姻家庭、物業、問題樓盤等專項調解工作室基礎上,配套警務室、微法庭、線上調解室、司法確認室、聽證室等,以便及時、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糾紛。
調解方式多元融合。採取“線上線下”多元調解,實現“1+1>2”的化解效應。線下按照《三級聯動“大調解”處置流程》,實施村社“首調”、鎮街“會調”、區級“聯調”的分級調處模式,實現“三級聯調”。實施諮詢、調解、仲裁、訴訟等多元化解方式,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司法調解”有機銜接聯動。充分發揮醫療、金融等多領域調解委員會的專業行業力量,建立起專業調解、專家資源共用、行業緊密聯動的調解模式,實現“專業診調”。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律師、老黨員等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實現“社會協調”。線上創新調解宣傳載體,開通“四合睦説理團”抖音官方普法宣傳賬號,組織區級行政單位、司法機關、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四類專業力量”以“新媒體+普法宣傳”形式,為群眾提供權威、專業、“零距離”的問題解答服務,營造和諧和睦社會氛圍。
三、多機制“融匯”,實現矛盾糾紛調解治理“源頭化”
完善閉環型運作機制。以《海勃灣區共建共治共用社會綜合矛盾調處化解工作機制》為抓手,建立矛盾糾紛“排、分、調、處、評”閉環處置流程,將矛盾糾紛按疑難程度,分層、分級、分類別流轉交辦,形成“群眾求助-窗口受理-系統派單-矛盾調處-司法確認-評價回訪”的矛盾糾紛化解服務閉環和嚴密的工作鏈條。
完善多元化解決機制。建立健全13項工作制度,實施網格常態排查、村社每日響應、鎮街每週梳理、區級每月研判工作機制,推動區域矛盾“發現得早、研判得準、處置得好、控制得住”。針對疑難複雜或者久拖不決的案件,以集體會商、領導包案、跟蹤督辦等方式兜底化解。截至目前,中心共接待群眾6814人,受理訴求5283件,辦結5023件,辦結率達95.08%。
完善綜合性考評機制。圍繞部門履責,對各進駐單位、調處團隊、職能科室的日常紀律作風、調處績效、群眾評價等綜合打分。圍繞化解質效,建立“網上評價、現場評價、回訪評價”的“三位一體”綜合評價反饋體系,按照“簡案周結、普案月結、難案季結、急案快結”原則,對受理事項進行電話督辦、周月報通報,切實推進各類訴求解決整體提速。截至目前,共印發週報70期,月報13期,線上督辦進駐部門31次,回訪訴求事件4833件,其中電話回訪462件,現場回訪4371件。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