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勃灣區區域社會治理中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深化“1342”社會治理體系,持續推進“一中心、兩平臺”實體化運作,抓牢夯實陣地建設基礎,不斷探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的“善治”新路徑。
一、以政治為引領、以體制為優勢,站穩“落腳點”
高站位推動實體化運作。建立以區域治理中心為主陣地,鎮(街道)為分陣地,村(社區)為聯動陣地的“1+7+42+N”治理模式,形成“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共用、共治、共用鏈條,確保做到中心抓總,鎮街履職、村社落實、職能部門縱深發展推進,實現“大腦中樞”與“神經末梢”協調統一。
高標準構建規範化體系。探索建立“1342”社會治理新體系,切實把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治理智慧、治理動能和治理勢能,在區域內實現政治引領全覆蓋、協調指揮全天候、矛盾調處全鏈條和服務管理全方位,不斷實現海勃灣區基層治理的“四大轉變”。
高效能發揮“中心”作用。橫向聯動區直部門,縱向聯動市、區、鎮街、村社、網格五級貫通,24小時響應居民訴求,切實做到“一號受理、兩線聯動、實時分流、限時辦理、統一答覆”。強化數據資源整合和共用應用的深度關聯融合,匯聚形成社會治理要素數據庫。制定印發“一辦法三清單”等規範性文件,組建“1+3+N”網格綜合服務隊,設立強化“網格服務日”、網格“五步工作法”等載體,依託網格學院,開展理論研學、實戰模擬等培訓,築牢精細化治理網格基座。
海勃灣區區域社會治理中心
二、以數據為支撐、以科技為手段,鑄造“資源網”
在數據運用中凸顯治理成效。開發移動終端小程式,實現政策解讀、糾紛預約等便民服務。探索“美麗鄉村智慧門牌”覆蓋千里山鎮5個行政村5077戶村民,實現鄉村治理和便民服務“一碼承載”。通過分級管理和實名認證實現資訊採集、動態維護和數據共用應用移動終端承載。截至目前,註冊用戶突破14萬,總訪問量達761萬次。
在數據流轉中提升協同聯動。建立群眾訴求7*24全天候響應、週報督辦、月報分析機制,推動“12345”總客服、區域中心、區直部門、鎮(街道)、村(社區)和專職網格員全流程資訊聯動互通,形成完整的數據閉環流程和安全運轉體系。截至目前,共響應群眾訴求116877件,辦結105416件,流轉數據50萬條。
在數據整合中強化風險感知。依託海區e家平臺數據中樞,匯集12個部門32個維度治理要素資訊。關聯26萬條人口數據和14萬條建築物資訊,實現30436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13類10778名重點管理人員、488個黨組織、12203名黨員資訊向量上圖。整合三類視頻1300路,融通101個居民小區“智慧門禁”實時數據和7個智慧安防小區的消防聲光報警監控、電梯電動車監控及高空拋物實時監測1037路,推動數據感知前置,實現智慧監測預警與安全風險防範有效聯動。
四樓指揮區
三、以共治為抓手、以聚力為路徑,構建“解紛鏈”
矛盾調處團隊“專業化”。圍繞落實《海勃灣區共建共治共用社會綜合矛盾調處化解工作機制》,通過常駐、輪駐、隨駐等形式,統籌區公安分局、區法院等13個部門、62名專業調解人員進駐。推動形成進駐單位各司其職、相互補位、合力化解的工作局面。
矛盾調處流程“規範化”。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分、調、處、評”閉環處置流程,制定實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督導機制》,依託線上“智慧矛調”平臺系統和線下服務陣地,以集體會商、領導包案、跟蹤督辦等方式兜底化解全區各類矛盾糾紛。中心自運作以來年累計受理群眾7019人次,受理訴求5548件,辦結率達95%以上。
矛盾調處方式“多元化”。單元式組建7支調處隊伍,覆蓋物業糾紛、問題樓盤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15個領域。創新融合依法調解宣傳載體,組織區級行政單位、司法機關、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四類專業力量”以“新媒體+普法宣傳”形式,引導形成群眾表達訴求依法靠法的社會氛圍,累計發佈的各類普法視頻,播放量達24000余次。
四、以善治為準則、以參與為核心,實現“居民合”
區級層面促統籌。推動構建全區三級治理組織體系,印發《鎮(街道)聯動中心(站)建設運作規範指南》,按照“六有”標準和4+X功能設置,推動“三級”聯動治理分中心全部達到規範化建設標準。
鎮街層面促提升。積極推動特色品牌人民調解組織在鎮街道矛調分中心陣地建設。現建成規範化調解室30余個,調解委員會38個,調解隊伍51支。培育371支有影響力的志願隊伍,發展平安志願者1097人,發動平安志願者參與活動1109人次,有效凝聚“社會組織”合力。
村社層面促聚合。充分發揮村(社區)基層社會治理前沿陣地作用,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五老”、律師等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