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市委書記葉露中在央媒刊發文章!六安:大別山下的熱土

時間:2022-10-3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葉露中

10月28日,學習時報刊登市委書記葉露中署名文章《六安:大別山下的熱土》。全文如下:

六安之名得自漢武帝,其取“六地平安”“陸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國。其地襟江濟淮,連豫望吳,據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扼中原至東南沿海交通要衝。由南至北分為山地、丘陵、崗地、平原,一市之內而風土人情大相徑庭,百里山水畫廊移步換景,是著名的園林城市。

皋陶故里

淠水湯湯,六地蒼蒼,鴻蒙未開,天地洪荒。先聖皋陶,應天瑞降,輔佐夏禹,治水安邦;敬天勤民,整飭農桑,河清海晏,天下泰康……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皋陶祭祀活動在六安仍然保存著一年一次的傳統,如同尚法崇德一直在六安人民的血液中流淌。

皋陶是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之一,被尊為“中國司法始祖”,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成為後世儒家和法家思想産生的重要精神淵藪之一。其封地在古六國,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裡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漢時六安人文翁“仁愛好教化”,創辦了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學校,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式,被漢武帝高度褒揚並推廣到全國,直到如今六安仍有著崇教尚文的民風。

英雄輩出

六安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很多地方“家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鄉鄉有將軍”。早在1920年初,以朱蘊山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就創建“中國革命小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等組織。1921年六安籍高語罕編寫的《白話書信》是安徽最早、最系統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課本。革命文學先驅、金寨人蔣光慈所作的《少年飄泊者》,喚醒、激勵了當時的先進青年,他們懷揣著這本書投身於滾滾革命洪流之中。

誕生於金寨的紅25軍是一支典型的“童子軍”“娃娃軍”,戰士平均年齡只有十幾歲。就是這樣一支娃娃軍,他們為迎接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截斷西蘭公路,打破重兵“圍剿”,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安置在西北創造了重要條件。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後,毛澤東親筆給25軍軍長徐海東寫信借款2500元,25軍克服困難拿出5000元,為中央紅軍解了燃眉之急。

令人稱奇的皮旅孤軍鐵流千里,能夠衝破蔣軍十數萬大軍圍追堵截突圍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隊沿途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一到天黑群眾紛紛來到部隊駐地,反映周圍敵情,指認敵軍倉庫,徹夜為部隊補充糧食和草鞋,為皮旅千里奇馳護航。

這裡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主要戰場,當部隊首長宣佈了千里挺進的任務後,許多老紅軍高興地説:“大別山是老根據地,到了那裏就像魚兒到了水裏一樣,打起仗來順手。”在這裡進行的張家店戰鬥,獲得了第一次消滅敵人一個正規旅以上兵力的重大勝利,開闢了大別山革命鬥爭的新局面。半年間,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先後殲敵 6.9萬人,解放 2400萬人口,吸引和調動國民黨南線大量兵力,建立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撼動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從中國共産黨成立到新中國誕生,六安28年紅旗不倒,30萬先烈捐軀。其中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先後組建了18支主力紅軍隊伍,金寨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這裡還誕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之一的許繼慎(1994年增補至36位),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我軍現代軍事後勤奠基人洪學智等著名將領,共走出了108位開國將軍……這背後是六安人民砍不盡的頭顱、涼不下的熱血,無數忠魂忠骨夜枕巍巍青山,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謠也隨著皖西子弟的足跡傳遍大江南北,大別山的峻嶺險關鑄就了皖西人民勇於反抗、犧牲奉獻的革命精神。

鑄就天河

六安自古就注重蓄水興利,戰國秦漢時期修築的著名水利工程水門塘、安豐塘、七門堰等工程便是源頭。但由於地處江淮分水嶺,“洼地洪水滾滾流,崗上滴水貴如油。一方盼水水不來,一方恨水水不走”,皖西地區非旱即澇,旱澇頻繁。

上世紀50年代,為根治水患,解決皖中、皖東缺水問題,六安計劃建設淠史杭灌區,其規劃得到省委認可。當時,11條幹渠同時開工,資金以及建設所需各種基本材料還沒有得到保障。通過爭取,六安得到一個參加全國水利水電工作會議的機會。專署專員趙子厚和淠史杭工程建設副指揮吳琳兩人帶去了宣傳淠史杭工程的資料200多份,在會場上把灌區的全圖挂在墻上,淠史杭“溝通三河”的精妙構思和宏大氣魄令與會者嘆服,趙子厚生動感人的演講,引起轟動,並獲得了水電部的支援。

工程中,面對種種困難,老區人民創造了專攻切嶺工程的“洞室爆破法”,發明瞭專攻“黃礓土”的劈土法,研製了垂直運輸土工具“倒拉器”;開山炸石,沒有炸藥,就發動群眾刮墻土熬硝,自製土炸藥。沒有水泥,就自建了3個水泥廠。以最高日上工80萬人的“人民戰爭”的方式,開挖了6億立方米的土方量,終於實現了“叫高山低頭,要平崗讓路”的目標,實現了“水在崗上流”。

六安歷時14年,建起了縱橫皖西、橫貫皖中的由“5大水庫、3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各類渠係建築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1萬多座塘堰”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的龐大灌溉系統。空中浪濤響,天際白帆飄,這條堪稱奇跡的“人間天河”,如同蜿蜒巨龍,給江淮大地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拔掉窮根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六安金寨縣大灣村,他指出: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橫下一條心來抓。

殷殷囑託,言猶在耳。六安始終堅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統領各項工作、以各項工作保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舉全市之力攻克了貧困堡壘。全市70.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4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5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這是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對習近平總書記許下的莊重諾言。6年來,她響應黨的號召,堅定履行諾言,舍小家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大灣村的建設中去。如今,大灣村早已摘掉貧困的帽子,“山上種茶,家中迎客”已成為村民致富法寶,大灣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明星村、示範村。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如今,老區人民正沿著黨中央擘畫的鄉村振興偉大藍圖,接續奮鬥幸福美好的未來生活。(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