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創新館外景。(資料圖)
近年來,合肥推進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綜合創新實力顯著增強。記者獲悉,合肥市科技創新指數逐年攀升,2019年為234.1,2020年提高到331.6,2021年達到379.3,2020年、2021年的科技創新指數增幅分別達到97.5、47.6。
創新指數的持續增長,源於合肥一系列科技創新舉措的落地。具體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創新推動“一盤棋”
這些年來,合肥持續推進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綜合創新實力顯著增強。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合肥主要創新指標大幅躍升。全市財政科技投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由4%增長到14.2%;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由2.78%增長到3.52%;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615戶增長到4578戶、增長6.4倍;吸納輸出技術合同交易總額由88.22億元增長到866.97億元、增長8.8倍……
近年來,合肥一直堅持高位謀劃推動,抓好頂層設計,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2021年,合肥出臺了《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從法制層面優化了科技資源配置。樹立“科技即産業”的發展理念,成立了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為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職能,建立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科技工作機制,調度推進科技改革、科技項目、科技政策等重大事項,充分利用全市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構建了全市“一盤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大科技”格局。
在合肥,創新人才能更加愉快創新。因為除規範化制度外,合肥還全力提升創新服務。例如,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建立科研人員參加活動負面清單,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同時,推動科技攻關機制改革,採用“揭榜挂帥”科研項目立項和實施方式,著力解決重點領域難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同時,合肥不斷強化政策資金引導。逐年修訂調整支援科技創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研發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等關鍵環節,運用“借轉補”、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資金支援力度,最大限度地引導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1年全市財政科技支出174.1億元,較2012年增長6.7倍。
成果培育“一站式”
科技型企業的培育與科技成果的應用,都離不開成果轉化服務。聚焦成果轉化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合肥建立了全鏈條、閉環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為企業與科研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務。
從成果轉化的“發現端”便介入,合肥通過組建4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對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轉化科技成果庫,讓成果寶藏不再被“埋沒”。同時,對發現的科技成果,合肥建立了概念驗證中心,多維度評價科技成果在技術、經濟等方面價值。此外,合肥打造了“‘科裏科氣’科創薈”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品牌,常態化組織路演活動,嫁接科技成果與應用市場。在此基礎上,合肥設立了總規模5億元的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起到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第一撬動力”作用。
在成果應用上,突出重點領域、先試先用,合肥打造了首批155個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示範應用場景,首創建立場景創新中心,讓成果應用“顯而易見”。
創新生態“一片天”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不但要有持續、強力的支援,還要有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合肥堅持以開放的胸懷擁抱科技創新,打造出大膽創新的“一片天地”,充分釋放各類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釋放企業創新潛力。
獲批國家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協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獲批G60科創走廊城市合作園區8個……一直以來,合肥堅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將每年的9月20日設立為“合肥科技創新日”;建成運作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積極舉辦全球科大人創新創業大賽、合肥市“三創”大賽、科技活動周等系列賽事活動……一直以來,合肥通過多種形式,不斷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形成全社會關注創新、支援創新的良好生態。
曾經,合肥靠創新起家。一步一個腳印,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天,合肥靠創新當家。在科技強國中擔綱承梁,打造出一個個産業地標,塑造出“科裏科氣”的城市氣質。沿著創新之路,合肥正靠創新發家,一路飛奔,逐夢前行。(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司晨)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