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畔 記者宋炎駿 攝
空中俯瞰駱崗公園建設項目 記者李予 攝
東部新中心寶武互聯寶地·徽園項目 記者李予 攝
改造後的淮河路步行街 記者李予 攝
包公大道高架 記者宋炎駿 攝
城市的發展,從長大開始。
3667項大建設工程,為城市強魄健體;推陳出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規劃引領,構建城市發展新空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十年來,合肥對標高品質發展要求,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科學推進城市建設,塑形鑄魂,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市品質不斷邁上新臺階,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項目建設強“體格”
連日來,高溫天氣持續,駱崗公園內,錦繡湖公園、園博園項目正在科學開展“保綠護綠”工作。據悉,駱崗公園日均安排養護工人約400人,配備灑水車35輛、霧炮車21輛、養護水泵56台,細心呵護園區綠植。
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計劃于2023年在合肥舉辦。本屆園博會將打造“永遠有變化、永遠不落幕”的園博盛會。目前,園區內配套4條市政道路基本建成,駱崗公園智慧中心已投入使用。景觀綠化、地下停車場、航廈加固和立面改造、水生態及配套等工程正在快速推進。此外,園博園景觀綠化三標已經開始進場施工,計劃2022年12月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作為駱崗公園內“一縱兩橫”市政主幹路網,全長約3公里的花園大道項目進展順利,已經完成超過80%的工程量,計劃在“十一”前實現主體工程貫通。
包括駱崗公園在內,東部新中心、新橋科創示範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運河新城等五大片區已全面建設,城市空間格局更趨優化,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現代都市區空間格局基本形成。與此同時,長豐、廬江、巢湖城市副中心功能加快完善,肥東、肥西進一步融入主城實現同城化發展。
當前,我市正在加快推進實施“133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及主體功能區戰略,有序拓展城市空間,穩步提升城鎮化水準。據市城鄉建設局數據顯示,合肥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11年年底的360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的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千萬人,城區人口突破500萬、增長42%,城鎮化率從65%提升至82.3%。
在城市“長”大過程中,合肥城建領域勁吹“綠風”。
8月初,合肥科技實業園A6樓整棟大樓的節能環保改造項目正穩步推進。“此次節能改造面積共26217平方米。改造的目標是通過空調、照明、供水、電梯等一系列節能改造項目的實施,降低建築單位面積能耗。”安徽節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工林喜祥介紹,“比如,通過空調智慧管控系統,可實現空調系統節能率5%左右,年節約空調用電量約1.5萬千瓦時。”
近年來,合肥市強化建築節能管理,2017年率先在全省實施建築節能65%標準;今年4月開始,公共建築節能標準提高至72%。
據介紹,2012年以來,全市累計新開工裝配式民用建築項目198個,建築面積2240萬平方米,綠色建築竣工面積佔新建民用建築比例從25%增長到現在的80%。合肥還成立城鄉建設發展研究中心,率先制定綠色建築、地下管線等地方性法規,31個工程項目獲得“魯班獎”,29個獲得國優工程。
改舊煥新添“氣質”
對品質的追求,合肥從未停歇。
如果説大建設構築城市發展的骨架,那麼,藏身於城市深處的一條條小街巷,就是一幅幅最具人間煙火味的民生畫卷。
2020年,淮河路步行街作為安徽唯一街區,入選全國示範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名單,隨後全面啟動改造提升工作,呈現一場萬眾矚目的蝶變。
“太震撼了!感覺科技感十足,巨龍都要衝出畫面了!”華燈初上,淮河路步行街上,席捲滄海的金色巨龍“躍出”大螢幕,精彩逼真的3D立體畫面吸引遊人駐足觀看。廬陽老城管理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王傑介紹,2020年7月1日正式開放的3D裸眼大屏名為“廬陽之窗”,寓意廬陽在城市發展大潮中對外積極開放包容的理念。大屏面積達490平方米,由540塊單體螢幕組合而成,螢幕呈L形,可呈現無縫銜接的空間裸眼3D感。
改造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據統計,2021年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全年客流量突破8103萬人次、增長57.9%,實現營業額114.5億元、增長17%,成為全省第一條百億街區,是一條名副其實的“人氣街區”。
為做好老城更新,2012年,合肥啟動了小街巷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改造小街巷149條,扮靚了居民家門口“最後一公里”。同時,在改造中深入挖掘歷史典故,賦予小街巷以新的內涵,讓整個城市記得住鄉愁,促進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
城市更新也讓老舊小區再煥新顏。
2021年,建於1995年的金巢花園被列入巢湖市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總投資約700萬元。為了把老舊小區品質提升這項惠及民生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街道、社區挨家挨戶收集群眾需求、徵求提升“金點子”,確保廣大居民知情自願,力求最大程度尊重居民意見。去年9月底,該小區改造竣工驗收後,小區居民迎來了全新的生活環境。
金巢花園的華麗轉身,是我市改造老舊小區的一個縮影。在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我市充分徵求居民意願,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都由群眾説了算,有效激發小區居民參與改造的熱情,使居民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成為小區改造提升的“主人翁”。
2012年以來,我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265個,改造總建築面積3804萬餘平方米、14113棟、48.71萬戶,惠及136.79萬餘人。2019年10月,合肥成功入列老舊小區改造全國試點城市。
我市堅持“能裝盡裝,多裝快裝”的原則,開工建設既有住宅加裝電梯938部,解決了412個住宅小區、809棟、12260戶、3.5萬人的“上下樓難”問題,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頂層規劃顯“格局”
近日,走進合肥東部新中心工業長廊西段,位於和平路兩側的老合鋼地塊,不少老廠房已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被“重新激活”,散發濃厚的工業風和歷史感。
這片鋼鐵結構的廠房由中國寶武安徽(産業)總部承建,今年即將全面建成並啟動招商,這也將成為東部新中心未來新興産業的新空間。
“我們結合老合鋼片區供地計劃、工業文明長廊帶建設計劃,在此地塊開發建設産業園,建成後將有助於老合鋼片區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打造東部新中心‘廠區-園區-城區’的新標桿,産城融合的新典範。”合肥寶地産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菲説,“項目建設計劃投資約3.5億元,計劃于2022年10月底具備竣工驗收條件。”
十年來,我市不斷優化完善産業地圖,實行工業區塊線總體管控和産業用地結構管控,保證産業用地數量和品質。在此基礎上,我市深化“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推進閒置和低效用地處置工作,讓最好的項目獲得最優的資源要素。
面對城鄉統籌與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我市組織編制《“1331”市域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1331”空間發展戰略和“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城市形象。以此為基礎,編制了《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確定了合肥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的城市定位。
2019年,機構改革後,通過組織編制《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編),結合城市定位和發展實際,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規劃格局進行優化調整,提出構建“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多極支撐、嶺湖輝映、六帶協同”空間新格局。
錨定藍圖,通過多年努力,我市現代化都市的空間框架全面拉開,城市結構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合肥在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顯著提升。(王駿超)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