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六月,走進霍山縣但家廟鎮觀音岩村的標準化養殖基地,抬眼望去100多畝綠油油的稻苗在水田裏茁壯成長,輕風吹來,青青欲滴的稻苗隨風搖曳。時下正是水稻秧苗管理的關鍵時期,村民們正忙著給秧苗除草,田間一派繁忙景象。
觀音岩村位於霍山縣東北部,境內河渠交錯,有小Ⅱ型水庫四座,大小山塘300余口。近年來,該村充分發揮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的優勢,投資建設一個集稻蝦、稻漁、精品養殖等為一體的標準化示範基地,總建設170畝,其中包括標準化稻蝦連作示範基地、龍蝦垂釣體驗區、稻田逮魚體驗區、休閒垂釣區,在發展養殖的同時發展觀音岩村的休閒農業,多方位打造農耕體驗基地。
“我們這基地精選優質稻種,稻田裏既種稻又養蝦,形成了水稻護蝦、蝦吃蟲草、蝦糞肥田的生態迴圈種養模式,不打農藥,不上化肥,所生産的蝦田米品質優良,綠色無公害,所産小龍蝦個頭大,體色好,肉多質嫩,口感非常好。‘稻蝦共作’,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56歲的倪守勝是基地的負責人,樸實少語的他只要一談到稻蝦綜合種養的經驗和技術,就會變得活躍而健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小有成就的養殖大戶,6年前還是一名貧困戶。倪守勝的妻子身患疾病多年,需常年服藥,經濟收入少,入不敷出,為此導致家庭困難,2016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被評為貧困戶之後,勤勞的倪守勝在政府的産業幫扶下,幹起了稻田養蝦,原先只會種地賣糧的老漢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精養種植,水稻龍蝦的雙受益讓他嘗到了甜頭,他還把在外務工的兒子叫回家,並從村裏流轉承包土地,擴大養殖規模。現如今不僅脫了貧,更致了富,稻蝦連作發展逐年增加,至今已有340畝。
“這種種養模式,每畝可以産蝦大約60公斤,優質水稻每畝産量大約450公斤,今年光是龍蝦的收入就有15萬元了,算下來每畝收益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四五倍,越來越有幹勁了。”看著稻苗長得健壯,倪守勝的臉上挂滿笑容。
從昔日的貧困戶到如今的養殖大戶,不光自己的日子好起來了,基地的發展也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插秧、除草、收稻子……有活我就來幹,我歲數大了,在外面不好找工作,這活也不重,也算是給家裏添了一份收入。”69歲的高幫民是觀音岩村的村民,一年可以來基地務工80天左右。據他介紹,基地裏務工的都是附近的村民,最忙的時候一天有40多人。
“在觀音岩村,類似倪守勝這樣通過産業發展脫貧致富的還有不少,村裏大力鼓勵能人大戶、致富能手發展産業,加大對特色産業、種植大戶的支援力度,充分發揮出他們的示範引領作用,激活鄉村的生産潛力。”該村村黨總支副書記汪幫滿介紹道。
據悉,目前該村擁有水田6960畝,耕地2200畝,山場27207畝,油茶13360畝。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近年來,該村立足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根據實際情況大力培育油茶、油桃、龍蝦養殖及相關産業發展,多種産業齊頭並進,深入謀劃産業發展,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把農民增收與集體經濟結合起來,突出特色,依託該村紅色資源的獨特優勢,堅持産業發展與鄉村旅遊有機結合,拓寬觀音岩村群眾的增收渠道,奮力走出一條大戶示範、産業支撐、農民受益的産業振興之路。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要緊緊扭住産業振興‘牛鼻子’不放鬆。接下來,我們要延伸水産品産業鏈條,結合紅旅、綠旅,建設龍蝦、水稻等農副産品代加工,帶動群眾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打造集旅遊、觀光、垂釣、美食休閒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促進三産融合,帶動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在汪幫滿下一步的打算裏,可以預見觀音岩村的鄉村振興道路會越走越寬。(王倩倩 鄭昕)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