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摘茭白要選擇根部有突出錘形的肉質莖,撥開上面的葉子,茭白就會露出來,要用鐮刀去割,而不要直接用手去扯,這樣能更好地保留茭白的根部來年還可以繼續生長第二茬。”6月7日,霍山縣單龍寺鎮單龍寺村的百畝茭白基地裏,種植大戶龔宗平正在給務工的村民示範如何正確採摘茭白。一望無垠的基地裏,一人多高的茭白亭亭玉立,翡翠般的葉片迎風起舞漾起層層綠波。村民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這片綠色的“海洋”裏,田野間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雙培”挖人才,“當家人”變“帶頭人”
單龍寺村位於大別山腹地,距霍山縣城25公里,群山環抱,山巒疊翠,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
“早年間,村民主要收入就是靠外出務工,留守村民以務農為主,種植水稻、茶葉,還有山上一點毛竹。村裏也沒有其他創收渠道,村集體經濟長期薄弱,村民家庭也普遍不富裕。”據單龍寺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汪明亮介紹,該村地處深山,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根本沒有太大的發展前途。
“80後”的汪明亮是霍山縣單龍寺鎮玉錦生態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015年,他把握打造六安茶谷節點的重大機遇,流轉160多畝荒地,開闢有機茶園,隨後成立合作社,逐步形成了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目前,合作社茶園面積已擴大到475畝,並開始試點立體迴圈種養殖,走上了茶旅融合的新路子,生意做得十分紅火,是村裏數一數二的黨員致富能手。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近年來,單龍寺鎮把村級黨組織建設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村幹部,讓群眾身邊人紮根群眾、帶動群眾共同致富。進一步強化村黨支部政治功能,更好地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凝聚起來,為穩定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2021年10月,單龍寺村兩委換屆,鎮黨委通過綜合考察,致富不忘扶鄉親,關鍵時刻有擔當的黨員致富能手汪明亮成功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原先只是一個小家的當家人,現在是全村的“領頭羊”,原來只要自己發家致富就行,現在怎麼才能帶領全村人找門路、奔小康?當上村支書第一個問題就讓這個樸實的漢子發了愁。
“咱們村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現在濟廣高速與大別山旅遊扶貧快速通道在我鎮交匯,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交通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科學制定符合村情的發展規劃,好好幹一把!”新一屆“兩委”班子卯足幹勁,理清思路,瞄準了發展特色産業這條致富路。
産業育特色,“低産田”變“高産田”
單龍寺村全村總面積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4畝,林地面積11046余畝。山地多,耕地少,光照不足,交通不便,種地效益差。很多村民寧願出門打工,也不願意在家種田,導致不少田地閒置荒蕪。
瞅著村裏大片大片的撂荒地,新上任的汪明亮決定走出去,學學其他樣板村的經驗做法,他自費領著駐村工作隊和兩委實地考查岳西縣野溪鎮茭白種植基地,還專門邀請專家來村裏實地觀測。經專家評估,發現本地的土壤、氣候和野溪鎮非常類似,十分適合茭白種植。
説幹就幹!為了破除村民後顧之憂,村兩委決定村裏先帶頭幹起來。2022年4月,為了及時趕上種植季節,汪書記挨家挨戶到府做工作。僅用40多天時間,村裏就完成了2個村民組55戶村民200畝農田的土地流轉、渠壩維修、良種選育、青苗移栽等工作。
“我家有4畝田,以前都外出打工,家裏的田地都荒了,現在政策好,環境好,村裏鼓勵我也種上茭白,這樣一年不用出遠門一樣也能掙上幾萬塊錢了!”今年已經60歲的村民梁宜雲開心地説。從基地動建伊始,單龍寺村民每年都能獲得土地流轉費用,還可以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今天來幫忙採摘的不光有本村的村民,還有其他村的,勞務用工給周邊農戶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汪明亮表示,茭白收穫期氣溫較高,茭白成熟快,容易變綠變老,如果逾期不採摘,會失去商業價值,這個時候就需要大量用工。
時光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半年的精心管護,目前單龍寺村茭白長勢喜人,6月進入集中采收期,豐收在望,預計單季畝産茭白3000公斤,畝産值12000元左右。200畝茭白年産值將達到260萬元,利潤40萬元。該村積極對外聯繫,早早與武漢、江西、合肥、岳西等地經銷商簽訂對口銷售合同,茭白的銷售渠道已經暢通,種植大戶再無後顧之憂。
“這種‘美人茭’口感爽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江浙滬市場上很受歡迎,需求量很大。”霍山品禾茭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龔宗平把剛采收上來的茭白外殼剝開,露出新鮮白嫩果肉,一口咬下去,如紅薯般脆甜可口。“今年我們幾個大戶試種成功,明年肯定會有更多人跟著我們一起種的。”
發展抓立體,“撂荒山”變“金銀山”
時近中午,單龍寺村七斗村民組霍山溪野生態家庭農場的黃精基地裏,黨員大戶彭光輝正帶著幾個務工的農戶忙著人工除草。
“我們村荒坡林地多,以前沒有人想著開發,大都隨它撂荒著。但這裡氣候適宜,非常適合林地套種中藥材。黃精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名貴中藥材,它喜陰濕、耐寒冷,普遍生長在水分充足、半透光、肥沃的砂質土壤裏。我們這連崗連洼的竹林和雜木樹林就是倣野生黃精的最佳生長環境。別看這剛種下去不起眼,三年後,僅這一片80畝黃精基地,不僅産值能達到300萬元,還能為周邊農戶提供1000畝的優質種苗。”彭光輝起身指著身後的黃精基地説。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根本。作為山區鄉鎮,要想讓老百姓能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單龍寺村結合本村實際,積極探索適合村級經濟發展新路子,摸準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科學謀劃,林地、坡地、田地齊頭並進,打造出立體化的新型農業産業格局,推動各具特色的富民産業多頭髮展。
在坡地,著手改造優質茶園,推廣優良品種種植。單龍寺村繼續大力發展茶葉産業,在塝上村民組原農具廠舊址新建茶葉精選加工廠,為本村和周邊茶農提供茶葉精選服務,村集體年增收6.5萬元,併為本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
在林下,積極打造中藥材基地,依託本村黨員帶頭人彭光輝等,以“黨員帶動大戶、大戶帶動農戶”的發展模式,將黨員、能人、村民聚在産業鏈上,有效激發群眾自主致富的內生動力,真抓實幹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先後創辦了鑫眾康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溪野家庭農場,種植中藥材黃精、石菖蒲近200畝,目前已完成栽種,進入後期管理階段。單龍寺村曾經大片的撂荒田地、坡地、林地,如今遍地生金,都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聚寶盆”。
“依據村裏各産業分佈情況,合理佈局具有觀賞、採摘、體驗、休閒娛樂等農旅融合項目,進一步開展攝影平臺、遊覽步道、親水體驗、沿河美化亮化、農耕民俗等田園綜合開發工程,力爭把我們單龍寺村建成以有機農業生産為核心,集觀光遊覽、教學體驗、攝影創作為一體的新型田園綜合體。”談到村裏下一步發展規劃,汪明亮眼裏滿是希望的光。(文:陳波 王倩倩 圖:潘先波)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