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近年來,我市按照流域規劃、系統治理理念,持續加強環巢湖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環湖濕地生態屏障初步構建,生物生境得到改善,巢湖濕地逐漸成為水草豐茂的“候鳥天堂”。
“候鳥天堂”吸引八方“貴客”
走進肥東縣長臨河鎮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修復三期工程現場,蘆葦、蘆竹、旱傘草、鴨舌草、燈芯草等滿目青翠,搖曳生姿。
“三期工程是十八聯圩生態濕地核心區,水生植物栽種工作即將全部結束,正在掃尾,包含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類。”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家政介紹,恢復水生植物可為鳥類、魚類等濕地動物提供棲息、覓食場所,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構建完整的食物鏈體系,形成穩定的有彈性的生態系統。此外,還可以提高濕地的生態功能和自我維持功能,強化水體自凈能力,提高水質標準。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佔地27.6平方公里,一、二期工程涉及濕地進出水系統、多水田水質凈化系統等,建成以來生態效益初顯。”李家政説。
珍稀鳥類的出現,也佐證了生態環境的改善。近日,有觀鳥愛好者在巢湖濕地拍攝到了極其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胸鹀。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副會長虞磊表示,黃胸鹀的發現,充分證明了近年來合肥濕地保護效果顯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21年環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顯示,環湖濕地鳥類資源共計18目73科303種,東方白鸛、白琵鷺、紅胸秋沙鴨、蓑羽鶴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在這裡棲息、繁衍。
“翡翠項鍊”涵養碧波萬頃
近年來,我市在遵循區域生態格局和巢湖濕地系統自然演替規律的基礎上,圍繞生境、水系、水質、水量等濕地保護的核心問題,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37條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及灘塗濕地為重點,建設10處濕地,加強環巢湖濕地保護修復。
“10處濕地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投資概算約95億元,目前已完成9個濕地修復任務。”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説,打造環巢湖濕地群可以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調蓄洪水、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作用,發揮濕地入湖河水“過濾器”功能和聚合效應,維護大湖肌體健康。
據了解,環巢湖十大濕地以自然恢復為主,充分體現“尊重原生態、不搞大開發”原則,將生態保護修復作為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的首要任務,禁止商業開發項目,嚴控建築景觀類項目。
“我們立足濕地現有地形地貌,不破壞土壤耕作層,不搞大規模水系連通,最大限度減少土方工程,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説,建成後的濕地生境更多元,能滿足不同遊、涉禽鳥類棲息、覓食、繁殖和隱蔽需求,實現物種、數量雙增長。
分區管控保障野生動物棲息
我市還制定《環巢湖十大濕地管養技術導則》,在濕地範圍內實行分區管控,劃定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
在日常管理中,我市強化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保護管理,採取挖壕溝、栽植綠籬、綠化緩衝等措施進行生態隔離,保障野生動物棲息生境和活動不受干擾。對鳥類分佈集中區科學劃定鳥類保護區,注重鳥類棲息地修復與保護,開展觀鳥、科學研究等活動要求保持至少300米安全距離,避免影響鳥類正常覓食和繁殖。
“在候鳥遷徙季節,環巢湖濕地有大量候鳥停歇轉机,我們會專門發佈通知加強候鳥保護,減少對鳥類棲息環境的人為干擾。”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説。
我市還圍繞濕地生態的原真性及完整性、濕地修復後的生態功能、濕地環境品質、物種多樣性、濕地景觀等指標,定期開展監測,掌握環巢湖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結合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和鳥類保護評估,為鳥類生境營造和劃定鳥類保護區等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