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方塔園之晨
常熟因“物産豐饒,歲歲豐收”而得名,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融山、水、城為一體的獨特城市形態。綜合實力長期穩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方陣。地處蘇州市北部,東、東南與太倉市毗連,南、西南與昆山市、蘇州市相城區接壤,西與無錫市錫山區交界,西北與江陰市、張家港市為鄰,北、東北與南通市崇川區、海門市隔長江相望。市域總面積1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7.7萬人。
常熟“虞歌暢晚”夜經濟
常熟博物館
常熟城市展示館
一、資源集聚要素齊全
一是文旅資源豐富多樣。常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文明史、1700年建城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城面積約2.4平方公里,擁有南涇塘、西涇岸、琴川河和南門壇上四個歷史文化街區,至今保留著典型的江南城市格局。全市建檔的各級保護單位共17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共計117項,包括國家級2項,省級21項和蘇州級39項。全市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聚焦將文化特質融入常熟文旅品牌體系,常熟花邊、紅木雕刻等非遺技藝已形成藝術品牌;常熟蒸菜、虞山綠茶等成為特色飲食品牌,各類非遺文化與創意設計相結合,煥發出更大魅力與活力。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自然生態稟賦優越。城市融山、水、城為一體,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城市三大湖面積相當於5個杭州西湖,“山湖同城”,構成了城市綠色三角濕地生態圈。常熟城市空氣品質優良率在80%左右,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體森林覆蓋率達96%,常年負氧離子含量在8000個立方釐米以上,遠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氧吧”,城市內累計建成260多公里的生態步道,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驛站。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常熟著力打造高水準景區矩陣,創成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個、省級旅遊度假區2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個和國家森林公園1個。
常熟阜城門夜色
常熟廣播電視發射塔
常熟蔣巷書院民宿
常熟林中茶座
二是産業發展初具規模。常熟文化和旅遊已實現初步融合,文旅産業企業數量和規模有所增加,集聚度進一步增強,文旅産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産總值中的份額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有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基地)15家,産業類別涵蓋文化旅遊、影視製作、創意設計、數字內容、健康養生等各個領域,産業結構日趨優化。2020年度,我市共有規上文化類企業71家,其中超億元企業20家,超10億元企業4家。
三是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常熟注重“主客共用”的城市休閒服務功能的構建,將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休閒需求進行相容性的滿足。我市擁有完善的旅遊和文化服務體系,現有星級旅遊飯店12家,國際國內旅行社46家,民宿18家,快捷酒店30多家,旅遊廁所155座。另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文廟、言子舊宅、翁同龢紀念館等一批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於市民,其中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建成全國一級館。推進文旅公共服務平臺的數字化建設和管理,建成三級旅遊諮詢服務體系,開通旅遊總入口、智慧旅遊“碼上游”、“常熟文化雲”等平臺,建設常熟全域旅遊大數據平臺,實現“一機遊常熟”,建成智慧廁所APP應用,進一步整合文體旅資源及公共服務要素,為文博場館、體育綜合體、旅遊景區開展線上活動預約、産品訂購、諮詢、導航、查詢等服務。
常熟梅李聚沙園
常熟沙家浜-愛國主義教育區
常熟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
常熟尚湖
二、業態豐富深度融合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重視制度保障。發佈《“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常熟行動計劃(2021-2023)》《打造非凡體驗精品美遊三年行動計劃》《常熟“十四五”文體旅發展規劃》、藍色遊專項規劃編制,出臺《關於推動常熟市文體旅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促進常熟市文體旅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常熟市宣傳文化人才計劃實施細則》《常熟市旅遊人才計劃實施細則》《建設功能完備時尚美城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常熟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推動文體旅融合創新發展和建設綠色休閒旅遊城市的文件。逐步形成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科學有效的政策規劃體系。
二是豐富産品供給,打造特色産品。進一步推動文化旅遊創新融合,將特色資源與文旅産品深度融合,不斷挖掘和策劃展現本土文化魅力的産品及項目。發展“教育+旅遊”,打造“常塾•研學堂”平臺,串聯體驗參觀點超100個,獲評中國文旅龍雀獎“最佳研學旅行機構”。推動“工業+旅遊”,建成波司登、隆力奇為代表的“以工輔旅、以工促旅”旅遊點,隆力奇養生小鎮獲評江蘇唯一“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工業遊成為全省標桿。推動“農業+旅遊”,發展農業科普、觀光和休閒融合的旅遊項目,蔣巷村獲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推動“文化+旅遊”,修復常熟文廟、翁同龢故居等文化遺跡,打造鐵琴銅劍樓知旅街區、華僑城大型文旅綜合體、紅豆山莊康養綜合體等重點項目,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交融的全域旅遊新體驗。推動“體育+旅遊”,將尚湖國際半程馬拉松、鐵人三項賽等優質品牌賽事疊加旅遊産品屬性,吸引大量人氣。推動“商貿+旅遊”,發揮全國最大服裝專業市場服裝城的集聚作用,促進文旅消費。
三是利用現代技術,賦能體驗升級。陸續推出沙家浜景區“橫涇不夜天”夜間文旅項目、方塔公園“方塔傳奇”光影秀、尚湖“遇尚•夜宴”項目等一批沉浸式文旅演藝項目,將常熟歷史文化、特色演藝、湖光山色、光影技術有機結合,提供了豐富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目前國際飯店弦歌廳、春來茶館、古裏知旅街區和沙家浜、尚湖景區等均建有小劇場,構成常熟小劇場特色品牌。
常熟燕園
常熟虞山城墻
常熟虞山公園
古裏紅豆山莊景區
三、運營有序管理規範
將旅遊執法納入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進一步強化對旅遊市場的規範和監管,重點凈化導遊及旅遊車市場;成立旅遊安全生産專委會,建成覆蓋各行業的安全聯絡員隊伍,導入第三方安全檢查和諮詢服務,有效維護旅遊秩序和安全。
拍攝《精緻常熟》宣傳片,在武漢、鄭州、西安、上海、蘇州等地播放推廣。與《中國旅遊報》等媒體合作,運營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微網志等新媒體平臺,全面宣傳常熟綠色休閒城市品牌和文旅融合成果。
滬蘇通鐵路常熟站
鐵黃沙生態島
夕陽下的虞山公園
新古裏知旅街區
四、創新示範效益顯著
一是創新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智力支撐體系的路徑。主動強化與科研院所對接,搭建政企研合作渠道,與南開大學合作,共建文旅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旅遊可持續發展監測,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是創新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共進的範本。依託“江、河、湖、山、城”鑲嵌滲透的城市空間形態,我市整合區域核心自然、人文景觀要素,形成集中展現城市景觀文化風貌的中心城區三環、七溪、三帶、六脈”綠地系統結構,從規劃上打造了綠色休閒旅遊城市的底色。從2009年開始,我市建成各類綠地面積1004.7萬平方米,包括公園綠地11個 24.5萬平方米、城市道路景觀綠地39個15.9萬平方米、各類防護(道路和河道)綠地47個951.8萬平方米。常熟是國內9家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之一,為促進城市經濟與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典型示例。同時適度控制旅遊開發強度,獲評國際濕地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降低文旅産業開發對生態環境負面壓力。
三是創新發展文旅一體化品牌。融合紅色文化、山水人文、運動健身、長江岸線等特色資源,打造“四色遊”品牌,形成獨具一格的主題旅遊體系。加快發展“虞歌暢晚”夜間經濟品牌,建設“塔弄夜巷”“虞景夜潮”“世茂夜市”文旅消費聚集區。從2005年起常熟整合全市文化旅遊資源,匯集社會各方力量,精心策劃文化旅遊節,已成為群眾翹盼的節日、文化旅遊的盛會。
四是創新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正在建設常熟市全域旅遊大數據平臺,為省內首個文旅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平臺建成後,將實現全市文化、體育、旅遊資訊資源的共用交換和整合應用,打造集産業管理、行業監督、公共服務、産業招商于一體的資訊化應用平臺,推動文體旅産業深度融合和集約化發展。
我市將繼續以文旅融合為抓手,高度重視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常熟品牌,打造非凡體驗“四色”精品美遊,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體系,努力把常熟打造成為長三角獨具江南文化特質、主客共用共容、文商體旅深度融合的“文旅融合創新典範城市”和“綠色休閒旅遊名城”。(圖文視頻供稿單位:常熟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