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政策,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注入綠色動能;增加環保助企服務,奮力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利用科技手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和監測;縱深推進八百里巢湖生態修復,吸引多種鳥類來“打卡”……近年來,合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的囑託,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書寫一份亮眼的“綠色成績單”,讓市民分享更多“綠色福利”。
環巢湖大道
清風閣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
【“雙碳”政策】打造新能源“十分鐘”充換電網路
在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政策的道路上,合肥多措並舉,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注入綠色動能。
2021年12月,合肥供電公司在濱湖明珠、報業園兩個小區試點建設了安徽省首批有序充電樁群。與傳統充電樁相比,有序充電樁可根據區域用電負荷實時情況,自動調節充電功率,優化分配充電時間,引導車主錯峰充電,減少負荷高峰時段對居民用電的影響。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範圍內已建成2600多個交、直流充電樁,基本形成覆蓋城市、鄉村、高速公路的“十分鐘”新能源充換電網路,累計充電量達1.94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燃油8232萬升,減排二氧化碳19.52萬噸。到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6.1萬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其中,公共樁1.4萬個。市區範圍內已經建成了5分鐘充電服務圈。
未來,合肥將持續推進換電站建設,解決充電慢、充電難問題。同時,將加快推動建設充換電網路。
【高品質發展】開展環保助企服務 減輕企業負擔
走進安巢經開區園區,一架無人機正盤旋在上空,園區工作人員曹志正在用無人機對開發區在建項目的水土保持情況進行監測。
事實上,無人機監測工作只是“水土保持管家”服務的其中一部分。而“水土保持管家”提供的是“一站式”水土保持綜合服務,包括項目立項、建設、生産等全過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等一體化水土保持解決方案。
“通過‘水土保持管家’服務監測出的成果供區域內項目共用使用,此舉可以節省各企業所需承擔的第三方監測成本。”安巢經開區建發局水資源管理處工作人員潘薇表示,目前一個項目的水土監測費用平均每年需要3萬到4萬元,有了這個服務後,這筆錢企業就可以省下。項目完工後企業可根據監測成果,完成水土保持設施驗收鑒定書,即可進行報備,簡化了程式,讓企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自身壯大發展。
安巢經開區提供的“水土保持管家”服務,正是合肥通過增加環保助企服務項目,從而減輕企業負擔,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具體而生動的寫照。
2021年,合肥編制碳減排計劃、碳排放核查報告和溫室氣體清單,制定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路線圖,推進電力行業碳排放配額清繳。併發放長三角區域首張排污許可電子證照,製作公開電子證照2095個,實現排污許可“一網通辦、全程網辦”。此外,還完成全省首個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決定書,試點自貿區延續排污許可告知承諾制審批,延續許可證事項一日辦結。
同時,落實環評正面清單,全市環評審批917件,審批時限壓減超50%;辦理排污許可核發、變更、延續事項735件,排污登記1786家,審批時限壓減超66%。並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口,依法否決8個不予審批項目,復核環境影響報告書(表)104份,抽查環境影響登記表100份,守住了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
【治理監測】科技加持,整治污染
在巢湖研究院有一塊3米高的大屏,這是“數字巢湖”平臺,可以看到各站點的視頻監控、各監測河流水污染的變化情況……
“‘數字巢湖’平臺目前已經實現了地理資訊數字化,建立了天地空監測體系,構建了時空大數據平臺,研發了多用途數值模型等。”“數字巢湖”平臺整合單位的副總監白翠洪介紹,這個監測平臺為流域污染控制等提供了有力決策支援。
近年來,合肥利用各類方式加大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和監測,讓生態之美成為合肥一張亮麗的“綠色名片”。
2021年,合肥建立“4+1”環境專項監督長,設立各級環境專項監督長4775人、環境專項監督員13500人,打通了生態環境監管“最後一公里”。創新設立“一點一長”,所有突出環境問題均由“點長”責任包保,累計排查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495件。
與此同時,合肥開展了“綠盾2021”專項行動,整改完成70個自然保護地問題點位,一大批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資訊化建設方面,合肥建成生態環境數字化業務系統駕駛艙,構建“生態雲”大數據平臺,接入2.5億條海量環境數據,可視化呈現114項核心業務,所有監測數據、監控畫面“一屏整合”“一圖顯示”。推進98個微型水質自動站建設,投運4座董大水庫浮船式水質自動站,建成巢湖藍藻及入湖河流視頻監控系統,完成29個國家自動監測站周邊視頻監控安裝。建設“天地空”一體化大氣污染管控平臺,織密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監測網路,試點污染防治設施雙電量監控、柴油貨車門禁系統和餐飲油煙線上監測。累計建成固定式遙感監測點位22套、黑煙車電子抓拍監測點20套,安裝重型柴油車OBD遠端線上監控4100套。配置五縣(市)監測站實驗設備78台(套),逐步提高縣級監測裝備水準。
【生物多樣性】生態恢復成效顯,多種鳥類來“打卡”
八百里巢湖煙波浩渺,進入每年的11月,巢湖沿岸濕地候鳥遷徙也迎來高峰期。令不少觀鳥愛好者欣喜的是,與往年相比,選擇來這裡的候鳥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
去年12月5日,觀鳥愛好者何勝忠在巢湖半島國家濕地花塘河水域拍攝到數十隻國家保護珍稀鳥類反嘴鷸。它們時而翩翩起舞,時而覓食,把冬日的濕地裝扮得生機勃勃。
“巢湖作為我國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路線,每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過境巢湖的候鳥有數百萬隻。”何勝忠介紹,進入每年的11月,巢湖沿岸濕地候鳥遷徙也迎來高峰期。除了東方白鸛,綠頭鴨、豆雁、紅嘴鷗、鷸鳥等候鳥也陸續飛來“歇腳打卡”。“應該説,隨著巢湖濕地生態恢復成效顯現,也吸引來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
近年來合肥高標準推進十大濕地建設,總面積達100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已建成9個,累計修復恢復濕地6.2萬畝。2022年上半年將全面完成十大濕地保護修復任務,構築環巢湖水生態、水安全屏障。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國寶重現巢湖,八百里巢湖正成為候鳥天堂。截至目前,在巢湖濕地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0多種。
2021年6月,國家三部委公佈“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十大工程”,巢湖是全國唯一入選系統治理的湖泊,合肥“最好名片”正在動人呈現。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