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棚鎮位於臨泉縣東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鎮政府駐地在G345國道北側,距臨泉25千米,東鄰阜陽市潁州西湖新區,西鄰臨泉高鐵新區,南距阜新高速10千米,北倚泉河黃金水道,與界首市隔河相望,經泉河水運網可直接進入淮河、長江。全鎮耕地面積6.5萬畝,人口6.9萬,下轄11個行政村,206個自然村。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張老家村的張氏祠堂、臨泉縣林業局掛牌古樹保護的百年闊葉榆樹和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優秀民辦非企博物館”的臨泉毛筆博物館。譚棚鎮搶抓發展機遇,深入發掘文化內涵,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小鎮。
----區位獨特交通便捷
資源豐富、物産充裕,譚棚鎮沃土平躊,氣候宜人,農副産品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糧棉油生産基地,年糧食總産7.5萬噸以上。臨潭筆莊、文德堂毛筆享譽全國,全鎮名優特産品種類繁多,品質優良,基本實現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近年來,譚棚鎮以建設“生態重鎮毛筆之鄉”為目標,主動謀劃、積極作為,認真做好農、工、文、人等方面的文章,主動發揮養殖、種植優勢,努力將食品變成商品,積極承接産業轉移,結合臨泉縣“一城一區四地”建設目標,找準自身定位,抓好集鎮公共設施建設,做實做細項目落地服務工作,圍繞鄉村振興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保障作用,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引導帶領廣大黨員幹部起航新時代,奮進新征程。
----生態重鎮毛筆之鄉
姜子牙輔周伐紂,聃季載封吏沈國,臨泉厚重的歷史文化時刻熏陶著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走過400多個春秋的譚棚毛筆,在這座北國筆鄉,毛筆聖地,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不僅讓姜尚故里獨有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也讓徽派文化的氣脈更加清晰。明末清初,興起的譚筆已發展為百種系列,形成臨潭筆荘、文德堂、明道堂“三方鼎力”局面,書法家張凱帆為譚筆題字“得心應手,揮灑自如,誠文姬之瑰寶,書畫家之利器也”,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啟功教授題字“臨潭筆荘”,范曾等大師也曾潑墨於此。“九龍戲墨”、“八柱擎關”“江淮第一枝”、“倣唐雞距筆”等精品毛筆飲譽海內外,分別在國內同類産品展銷評比中榮獲金獎。1992年文德堂制筆大師曹如章為感謝鄧小平同志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和慶祝十四大召開,特製“欣欣向榮”九龍筆一支,由安徽代表團轉交,隨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受託發來感謝信,並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1997年文德堂毛筆被選定為迎接香港回歸的禮物,特製的“金龍騰飛”九龍巨筆受到董建華的稱讚,並被香港博物館收藏,1998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華時購買的唯一紀念品就是譚筆。
目前鎮內的安徽臨潭筆荘和曹如章筆業現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人,制筆藝人34名,現已發展成為“譚筆生産基地”,創造出一百多種新工藝毛筆和各種高中低檔禮品套筆,其中自創的“九龍戲墨”毛筆以獨有的專利技術工藝和卓越的書畫藝術效果,一舉奪得“九五中國專利技術産品博覽會金獎”。2018年被安徽省商務廳認定為“安徽老字號”企業。臨泉譚棚的毛筆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優秀民辦非企博物館”。
----全面發展鄉村振興
譚棚鎮的區位優勢,可謂得天時而佔地利,享政通而悅人和,黨委政府提出了“敞開四門、接八面來風;我們發展,讓外商發財;外向帶動,低門檻啟動”等一系列開放的措施,優化投資環境,對外商投資項目從引進、洽談論證、審批到管理實行“一站式”服務,現有近40名返鄉農民工在家鄉創辦中小型企業31家,年創産值80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農産品深加工和服裝針織等産業群。
昔日禹陰城曾領一代風騷,今日的譚棚正誘天下賢達。六萬勤勞、善良、淳樸、好客的譚棚人,將永遠敞開誠摯的心懷,減邀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著辦打造譚棚這一臨泉的“東方明珠”,共謀發展,共創輝煌,我們一定能走出鄉村振興“譚棚樣板”。(圖文視頻供稿單位:臨泉縣譚棚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