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消協發佈《2021年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提到,由於相關法規政策配套滯後、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健全、疫情和行業政策衝擊以及消費者缺乏理性消費意識等,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侵權多發、消費維權困難等現象仍然存在。
據中消協介紹,2021年,受新冠疫情以及校外教育培訓行業治理政策的衝擊,我國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維權輿情及消費者投訴呈上升趨勢。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有關校外教育培訓的投訴案件共80528件,同比增長43.4%;教培機構頻現跑路及退費風波成為2021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之一。
另據消費者協會統計,2015—2021年消費者針對校外教育培訓的投訴逐年上升,從5811件增加到80528件,佔總投訴比例從0.91%上升至7.71%,佔服務類投訴比例從3.10%上升至15.57%。
《報告》指出,當前校外教育培訓行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合同糾紛多。培訓機構在制定格式合同時,存在諸多對消費者不公平條款。部分培訓機構利用消費者合同意識淡薄,甚至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或者銷售人員代替消費者簽訂合同。
二是售後問題難解決。售後服務渠道不暢通,有些培訓機構特別是線上培訓機構不重視售後服務,在消費者付費後“失聯”;部分培訓機構因經營不善關門跑路、拒絕或拖延退費、設置苛刻退費條件等;部分非學科類機構假借“雙減”政策,關門停業,拒不退款。
三是虛假宣傳手段多。虛構學員培訓案例、師資力量和培訓效果,編造消費者評價數據;誇大培訓機構實力,實際教學品質與體驗課、試聽課品質相去甚遠;部分培訓機構為售賣課程,刻意隱瞞部分職業資格證考試報名條件限制,誘導消費者繳費,甚至消費者提出質疑後,承諾可以幫其偽造學歷或工作經歷。
四是預付式消費風險大。一些培訓機構以折扣優惠誘導收取大量預付費,後因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倒閉、跑路後預付費用難以追討;部分培訓機構為規避“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費用”的規定,採取買3個月贈3個月課程、分班次付款等方式,變相提高單次課程和總的培訓費用;有的預付費用時被誘導辦理“消費貸”,機構關門後無法上課卻仍需按期還貸。
《報告》認為,當前校外培訓作為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補充,仍有強大消費需求,隨著相關政策逐步落地,行業調整伴生的消費風險還會陸續釋放,強化校外教育培訓消費者權益保護要引起高度重視。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