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隸屬於河北省邢臺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邊陲,西望太行,東瞻岱岳,地處冀魯平原腹地,總面積542平方千米,轄5鎮4鄉和299個行政村,總人口38萬。臨西是兩省四市七縣交界之地,邢臺市的東大門,是河北通往山東的東南大門,溝通冀魯的橋頭堡。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地理位置優越。東有京九鐵路,北有邢臨高速、邢臨公路、邯臨公路,交通便利。
臨西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隋唐大運河和今衛運河流經臨西,造就了臨西獨特而輝煌的運河文化。歷史上涌現出北宋名將王彥超、明代文學家謝榛等名人志士。是全國著名勞模呂玉蘭的故鄉,先後被授予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知名的軸承之鄉、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省級森林城市等稱號。
近年來臨西縣認真貫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堅持合理佈局綠化空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堅持品質優先、節儉造林等有關要求,著力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縣、美麗臨西提供強有力生態支撐。
一、堅持機制創新,推進旅遊治理全覆蓋
一是用足政策,大膽創新,按照全域旅遊搞好統籌規劃和旅遊産品開發,由觀景模式導向旅遊向體驗模式導向旅遊轉型。要做足做好城市旅遊這篇文章,破除景區內外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打破城鄉界限、行政區劃界限,努力構建全域大旅遊格局。二是成立以縣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縣政府主要領導任常務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10個專責小組,組建全域旅遊創建辦,定期召開會議研判工作。健全“部門+旅遊”聯動機制,明確職責,要加大力度整治旅遊市場秩序,大跨部門、跨地區聯動執法力度。三是要充分發揮旅遊行業協會作用,將旅遊協會按照行業分工進行細化,更好地發揮協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
二、堅持規劃引領,繪就全域旅遊大藍圖
一是編制《臨西縣全域旅遊總體規劃》等系列涵蓋縣鎮村的旅遊發展規劃體系。出臺全域旅遊系列支援文件,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強化資金整合保障,財政預算單設旅遊發展專項資金,以衛運河為骨幹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主軸,圍繞隋唐故道(永濟渠遺址),構建永濟渠歷史文化走廊,細化臨西運河文化集群,形成“一軸、一廊、兩核”的大運河邢臺段總體發展格局。縣委緊緊圍繞“大運河珍珠鏈”建設目標,統籌城鄉、擴大投入、改善環境,鋪就了“水潤古城、綠美臨西”生態底色。二是加快推進“三城同創”工作,大力度推進城區“十大標配”建設,北湖新區建設高位規劃啟動,打造了陽光大街、珠江路等多條景觀帶,完成了長江路、黃河路、遼河路等多條主要街道的新改建,建設了世紀聯華、家樂園、陽光酒店等一批城市功能建築,新建了教育公園、勞模公園等一批街頭遊園。
三、深度文旅融合,高品質跨度發展
臨西經過千百年歲月沉澱,在大運河流經的這片沃土上,先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産。我們在做好文物保護前提下,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玉蘭精神、四·二九紅色文化等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在旅遊發展中大膽創新,大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相繼建設和開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區、呂玉蘭紀念館、潭腿文化小鎮等15處自然生態和紅色旅遊景點。立足生態與文化資源稟賦,以“文化遺産+旅遊”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常亮常新的邢臺地標和旅遊名片。
臨西歷史上是運河名城,素有“古運河明珠”之稱。運河故道宛如一條玉帶,曲曲折折蜿蜒在臨西廣闊的大地上,沿岸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區,建設一個古香古色的,集水運、休閒、娛樂、教育、水上游樂和觀光為一體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區。成功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區,展示了大運河沿線城市的運河文化、特色文旅産品、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創産品,是一場運河城市文旅融合協作發展的行業盛會,讓運河文化遺産煥發出新的生機。
臨清古城遺址是國家級保護單位,它積澱了倉集古鎮近千年的古代文明,展示了其悠久歷史文化和絢麗多姿的人文風貌。充分利用臨清古城歷史名鎮資源,建設“倉集古鎮”歷史文化展館、大運河(永濟渠)文化展館、倣古商貿步行街、購物廣場及餐飲、住宿服務場所,建成集歷史文化展示、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教育、觀光旅遊、度假休閒等為一體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水路、陸路兩條美麗精品旅遊線路,著力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倉集古鎮新亮點。
臨西是革命老區,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宋任窮、王任重都在此奮鬥過,建設了四二九烈士陵園以紀念犧牲的革命烈士。這裡也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呂玉蘭的家鄉,“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玉蘭精神指引著臨西運河39萬兒女建設大美臨西。臨西逐步打造形成了“弘揚玉蘭精神,傳承運河文化”的新時期臨西精神。
四、繁榮鄉村文化,煥發文化遺産魅力
一是加強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用心呵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民間文學“黑龍潭的傳説”和“禿尾巴老李的傳説”,有重要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寺遺址。中國武術中有“南拳北腿”之稱,北腿就是“潭腿”。借“龍潭寺”之潭字命名為“潭腿”,龍潭寺也是武林門派“崑崙派”的發源地。潭腿武術發展至今已有1060餘年的傳承歷史。河北省政府授予潭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榮譽稱號;臨西縣潭腿為“河北省美麗鄉村特色體育品牌項目”。臨西縣連續三年舉辦了“崑崙大師杯”全國潭腿武術精英賽,進一步打響潭腿品牌,使其成為一張文化名片。
兩千年的大運河保持著一直的鮮活,並在河水的流動中,孕育了我泱泱華夏的生生不息,也孕育了勤勞智慧,勇於開拓的臨西人,未來臨西將與運河攜手共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新時代的運河文化放出璀璨的光芒。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