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水,納川容溪,長藤結瓜,奔騰不息。這條大別山區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龍河口五大水庫之間的千里丘陵,通過築壩建閘,劈山開渠,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長江水系的杭埠河聯結一起,形成以大支小,以余補缺,來水能蓄,遇旱能灌,水多能排,水少能給的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灌概體系,便是舉世聞名的世界七大灌區之一的淠史杭灌區。
灌區內那些在崗巒背脊上開鑿的一級級,一條條渠道,猶如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畫卷,渠水忽而象一條金鱗巨蟒攪起萬道金光,穿山越嶺,揚長而去;忽而又象無數匹抖動的綠綢,泛起層層波紋,靜靜流淌;忽而化作空中飛泉,奔流在幾十米高的渡槽裏,蔚蔚壯觀。
在橫跨舒城和六安的豐樂河修建的杭淠幹渠上的將軍山渡槽,距離地面高27米,長896米,16跨雙曲拱,像是九天攬下的一彎彎新月,被稱為江淮分水嶺脊背上的“長虹”,把長江水系的杭埠河的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淮河水系的淠河灌區,實現了“南水北調”。
迤邐奔流的渠水,通過大大小小的渠道,流入廣袤的沃野良田。1964年來六安視察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曾揮毫題寫“溝通三河,橫貫皖中”八個大字贈給灌區。
淠史杭灌區範圍西起史河,與河南省的梅山灌區相接,北瀕淮河,東跨淮南鐵路,與爐橋、駟馬山兩灌區為界,南至巢湖水系白蕩湖支流羅昌河上游。按現行的行政區劃,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金寨、舒城、霍山和淮南市壽縣,合肥市的郊區、肥西、肥東、長豐、廬江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等地,總控制面積13130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7985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124萬畝,其中六安市684.5萬畝,河南省98萬畝。從根本上改變了江淮丘陵地帶昔日“十年九災,荒崗綿延”的面貌。
宏圖偉業,功在韆鞦。這尊造福于子孫萬代的豐碑,是人民用汗水和鮮血塑造的。整個灌區工程從1958年8月19日揮鍬動工,到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百萬建設者以鐵鍬、十字鎬、獨輪車等原始勞動工具,遇崗切嶺,跨壑填方,沒有水泥自己造,沒有炸藥自己熬,沒有木料自己捐,以日正常上工50萬人,日最高上工80萬人的艱難奮戰,保證了灌區的骨幹工程基本完成,形成由渠塘堰溝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的工程體系。
在淠河上的橫排頭,史河上的紅石嘴,杭埠河上龍河口等處建了攔水壩和進水閘,完成淠河、史河總幹渠2條和幹渠13條,長1100多公里;分幹渠和支渠358條,長3900公里;分支渠和農渠8000余條,長42000公里。累計完成土石方近6億立方米,如築成1米高寬的長堤,可繞地球15多圈,創造了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人間奇跡”。
1964年5月,郭沫若副委員長來淠史杭灌區參觀,深受感動,欣然命筆:“排沙析水分清濁,喜見源頭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田增産萬斤糧。倒虹吸下渠交織,切道崖頭電發光。汽艇航行風浩蕩,人民力量不尋常。”對這項偉大工程給予真誠的禮讚。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過去,這個“命脈”完全由老天操縱,有了“淠史杭”,灌區人民才真正操縱了水利的命脈。1959年7月29日首次放水灌溉,當年就抗旱救苗灌溉農田97萬畝。淠河灌區經過多年的續建擴建,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航運、養殖、城鎮供水、旅遊等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正日益發揮。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已經突破1000萬畝,年産糧食600萬噸,分別約佔全省的四分之一;累計灌溉面積(不含河南境內面積)34524億畝,增産糧食306億公斤。成為江淮大地名副其實的“米糧倉”。
同時,保障了區域內約450萬城鎮人口的飲水安全,佔全省城鎮人口16%。廣為流傳的這首“淠史杭水滾滾流,流來幸福流去愁;流來幸福滿河面,流去苦難不回頭。”的民謠,表達了灌區人民愛淠史杭、讚淠史杭的真情實感。
如今,1964年劉伯承元帥視察時親筆手書,鐫刻在橫排頭進水閘閘頂的“豐收之源”四個金色大字依然熠熠生輝。碧水長流的淠史杭,永遠是灌區內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百業興旺的保障。
(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供稿,作者衛先慶係旅遊推廣大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