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武漢市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

時間:2021-12-06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法泗街怡山灣新農村全貌鳥瞰圖

當前全市各新城區積極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在探索資金從何而來、産業如何興旺、農民如何致富、村貌如何改善,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的做法值得借鑒。

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地處偏遠,位於武漢市東南邊陲,距離武漢市區約60公里,現有農戶256戶,總人口891人。2007年以前貧困戶有100多家,村集體負債100萬元,每人平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遠近聞名的“空心村”“貧困村”。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大路村破解了“貧困—空心—負債—貧困”的發展困局,實現了從零資産、高負債、低收入到集體資産過千萬、集體年收入30萬元的經濟蛻變;村民從道路曲折、水電不通、破落分散的老舊農房搬進了配套齊全、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的農民新居;村容村貌從過去“一屋一個樣,一門一朝向,前面是廁所,後面是糞塘,住人還養豬,牛也在裏躺”的落後面貌,到如今青山綠水、如詩如畫的鄉村田園美景,發生了根本改變;農業生産從“耕田耙地全靠牛,栽秧割谷全靠手,運進運出全靠肩,有收無收全靠天”的原始模式,到現在設施化灌溉、機械化耕作、連片園區化産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質的飛越,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展現出一幅新時代宜居宜業遊的鄉村美好藍圖,成功入選了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範例。

産業園區溝渠

大路村村委會

大路村黨支部書記胡濤

一、堅持協商民主,探索村民自治新路徑

大路村兩委班子始終堅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傾聽群眾意願、發動群眾參與、依靠群眾支援,問題樁樁協商到位,並形成“四定”工作法,即定制度、定責任、定人員、定工作內容,確保了大小村務件件落實到人,得到公平公正處理。

(一)建立公開民主的村民自治制度。大路村立制度、定規矩,提前謀遠,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確定了“戶代表會議決策”機制,以戶代表會議廣泛徵求群眾意見,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農民新居分配等重大問題,均由村民民主協商、民主決策,在重大決策上,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做好政策宣傳,與農民交心交底,充分徵求農民意見,保證了政策與制度在制定與推行過程中的透明化,打消了村民的種種顧慮。這種由村民自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效促進了村民之間的溝通與團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村政決策的順利執行。

大路村廣場舞

大路村廣場夜景

大路村荷花園鳥瞰圖

大路村荷韻廣場

(二)確立平等公正的利益分配製度。一是制定平等的拆遷還建方案。村中多為年久失修的老房屋,對主動拆除舊房的村民,給予上下2000元/戶浮動的拆遷款。還建新房每套面積136㎡,新房按照5萬/套購買。同時,對弱勢群體給予一定傾斜,實行孤寡老人購房費用全免,特困戶酌情“減緩免”的政策。二是確保居有其屋的新居分配製度。大路村以兩代人為原則,保證“不論窮富均居有其屋,30年內無需新建住房”。大路村建立了“以兩代人為原則”、“以男丁為主”的分房機制。農民新居建成後,由男丁抓鬮分房。家中只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女戶(未嫁)則視為有一個男孩,並享有與男丁同等待遇。三是實行動態管理方式。以“大穩定、小調整”為原則,確立“娶進一人,增一人;生育一個,增一個;去世一人,減一人;嫁出一人,減少一人”的動態方式,以年底派出所登記的農業戶籍人口為準,調整每戶分配的土地流轉費及其他收益。四是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鼓勵村民建立農村股份合作制,把農民承包的土地從實物形態變為價值形態,將土地入股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讓村民獲得股權後安心從事二、三産業工作,按照農民自願的原則,如願意將土地入股的就實行入股,不願意將土地入股的,每年按照600元/畝拿土地流轉費。

(三)發揮基層組織的核心帶頭作用。大路村近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村黨支部書記胡濤帶領的一支富有戰鬥力的領導班子,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胡濤,作為大路村回鄉能人,主動扛起振興家鄉的重任,無私奉獻、一心為民,10多年來累計捐款100多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修繕石聯小學,改造村灣道路和電視電網,幫助孤寡老人看病就醫和失足者再就業等。他自從被村民一致推舉為村支書,“跳出村子看村子”,堅持城鄉統籌的思維和格局,為大路村謀出路、謀發展,帶領班子成員以“先群眾後幹部,群眾利益第一”的原則,與村民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提前實現了建成村黨群服務中心、完成土地流轉、還清村級債務、遷入農民新居等四項承諾。村領導班子積極踐行共産黨員的責任和使命,投身繁雜大小村務,解難題、化矛盾,一是開會協商,面對面座談。村幹部深入調研、分析原因,多方了解政策,多次座談協商、調整工作方案。面對村民將信將疑的態度,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幫助村民領會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用做出的成績示範帶動村民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積極為村民算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明白賬,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和土地流轉費,每年有180萬的分紅收入,同時在引進的企業打工收入每年約有600萬元,比土地流轉前每年120萬的收入足足多出660萬元。農民能實實在在得利的前提下,方案需經召開村民大會,徵得三分之二以上的戶主簽字同意。二是勤於走訪,背靠背交心。土地流轉金分配、房屋拆遷標準眾口難調,每每遇到難以化解的問題,支委同志總堅持多數人利益,多調研、多走訪,土地流轉費問題上,黨支部協商出每年每畝土地以600元的方式流轉。房屋拆除過程中,面對房屋新舊不同、大小不一,大路村以樓房、平房、土磚房為劃定標準,按照4000元、2000元、1000元標準補償農戶。三是用心調解,解決實際困難。引進法務服務,聘請律師為黨員群眾提供專業的法律諮詢、法律文書、司法程式、調解等服務,實現“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結合。村民們得到了實在的好處,不再滿足於當個旁觀者,紛紛自發參與到村灣的發展建設中,實現村集體發展良性迴圈,實現了十年來無人投訴、無人陳情、無人扯皮的“三無”目標,呈現和諧農村新景象。

大路村桔園

大路村葡萄園

大路村舞蹈隊

二、推進村灣集並,探索資源整合發展新模式

(一)集約土地資源,優化用地佈局。大路村在發展之初,屬於村集體所有的資源只有上世紀80年代留下的一個老學校3畝和一個老村部2畝,共計5畝集體建設用地,耕地資源主要是零星分散的閒田,土地利用率低下。按照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相結合的發展理念,通過土地流轉、遷村騰地、建新拆舊、增減掛鉤,將村裏閒置、零散、低效利用的建設用地復墾整理為耕地,節約集約了一批建設用地,大大增加了農戶的每人平均耕地面積。一是土地供需矛盾得到緩解。村灣原有建設用地5畝,一、二期增減掛鉤項目共節約建設用地503.6畝。二是村民居住環境顯著提升。共集並大路、珠琳、法泗,三個村25個自然村灣1000余戶,建成48棟1252套農民新區,總面積為159988.25平方米。從村民利益出發,通過建設農民新居,將資源變資産,即把屬於村集體的建設用地盤活,變為資産。原來農戶一家只有一套破舊的土磚房,現在平均每家擁有2-3套高標準住房。三是可耕面積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3000畝,新增可耕面積2000余畝,其中宅基地復墾新增耕地面積605.35畝,每人平均土地面積由原來的不足1.75畝,增加至3.75畝。

(二)統籌整合資源,保障資金投入。大路村發揮“借雞生蛋”的經營智慧,引導土地集約、居住集中、政策整合、村民集資,為村灣建設提供資金支援,為産業發展提供用地空間,補足發展短板。一是整合部門資金。有效整合區委組織部、教育局、建設局、交通運輸局、農業農村局、體育局等部門項目資金共計7000萬元,建設雙向四車道怡山灣大街,配備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省級標準衛生院、怡山灣幼兒園等公共服務機構,配套室外村民文化活動廣場,荷花公園,農民科技文化中心,五人制足球場等公共文娛場所。二是節余土地指標異地交易收益。通過遷村騰地節約的508.18畝建設用地,其中503.6畝指標由江夏區收回,15畝商業門面和9畝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公益性建設用地,合計約24畝留給村集體後續集體經濟、産業發展使用,503.6畝佔補平衡和增減掛鉤項目復墾耕地指標,在省域內交易獲得資金1.8億元,作為大路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保障。三是村民資金集中建房收益。目前,大路村共還建新房1252套,共吸納村民建房資金6260萬元。共整合資金3.126億元。

大路村怡山灣小區道路

大路村怡山灣幼兒園

鋼架大棚蔬菜園

三、強化産業引領,探索村灣持續發展新動力

實施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根本,改變一村空巢家、一片空白田和一個空殼集體經濟的面貌,還要靠産業發展。大路村通過國土綜合整治開展村灣集並,村灣環境面得到根本改善,田園設施化、耕地股份化,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有效激發鄉村活力,探索了産村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改善村灣環境,提升産業基礎。一是推進田園設施化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基礎。過去分散的“田塊”集中連片規整為路相通、機能耕、旱能灌、澇能排的設施配套的大田,引導企業流轉土地4000多畝,發展規模高效的現代;將“坡崗、荒地、田薄”等貧瘠土地打造為生態田園體系,實現了貧瘠撂荒地變産業基地,賞花、採摘體驗田園生活的遊客絡繹不絕。二是實施村灣環境整治,為資源資本引進創造條件。村灣綠化亮化,道路硬化美化,排水排污、供水供電、網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應有盡有,安保監控、餐飲購物、休閒娛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村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一應俱全,據不完全統計,興修大小道路18條,全長多20公里;整修水電不通問題36處;清理河渠和污水溝32條,全長3000余米。讓村民不出村口也能共用城市便利生活,為引進資本、留住人才創造便利條件。

(二)優化産業佈局,完善産業功能。以法泗城鎮“一體兩軸兩翼”總體佈局規劃村灣産業發展,一是發揮地方特色,堅持農業主體。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構建生態綠色發展體系,重點打造特色種植基地,提升農産品品質和效益。已建成籽蓮和優質稻基地約7000畝、水果基地1000畝、設施蔬菜基地700畝、梔子花基地3000畝,景觀苗木基地800畝,其中設施蔬菜基地成為發展農業迴圈經濟的示範亮點。。二是強化二産業,打造優質品牌。大路村建設佔地1000畝的農産品加工園區,引進現代企業運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引導企業打造名優品牌,延伸農業産業鏈,大幅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三是拓展産業範圍,深化三産融合。打造“一心五園”鄉村休閒旅遊體系,打造怡山灣旅遊服務和遊客集散中心,配套建設梔子園、荷花園、林果園、稻香園、蔬菜園,形成農旅聯動項目和多條旅遊觀光線。

(三)引進優質企業,增強産業實力。通過村灣集並節約的集體建設用地,規劃建設現代化的農産品加工園區。為引進合適企業,村支書胡濤深知對家鄉有著深厚情感,有豐富市場經驗和一定經濟實力的重返故土的能人的創造力,著力吸引能人回鄉和招商引資,對於村內企業,我們給予大力支援和提供優質服務。在8年時間裏,規劃建設佔地1000畝的農産品加工園區,引進天耘、橄時代、桂子米業、紅心蛋品以及花之繡服裝等8家公司入駐,年均産值達2.6億元,帶動周邊農戶1000余人就業。今年,大路村引進湖北斯福特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建設50畝養殖基地,探索採用國內外先進水處理技術,發展高密度養殖海水南美白對蝦産業。從5月19日開始試投放2批蝦苗,爭取年底前達到年産100萬斤對蝦的生産規模,計劃三年投資1.5億,形成年産500萬斤對蝦的産量,逐步擴大養殖品種,讓武漢人民一年四季吃上本地鮮活海産品。

荷花園

有機蔬菜種植基地

四、拓展增收渠道,探索實現小康生活新途徑

近年來,伴隨商貿服務持續走強,農旅發展態勢越來越好,大路村集體經濟由負債轉為盈利,年均收入實現30多萬元,集體資産從零到突破千萬元,村民人居年收入從不到3000元增加至3萬元,完成了一個“空殼村”到武漢遠郊“明星村”的華麗轉身。一是穩定增加工資性收入。大路村的産業全面發展,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留守農民變産業工人,既增加了收入來源,也方便照顧家庭和小孩;村灣環境翻天覆地改變,吸引外出打工村民紛紛返鄉就業創業,收入單一變多元增收,實現農民安居樂業。目前大路村就近務工約250人,實現收入750萬元,每人平均年收入增加3萬元;二是著力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目前大路村有20戶農戶經營餐飲、便民超市、旅社、建材、美發、裝飾等行業,實現收入200萬元,每戶年均收入增加10萬元,有40戶農戶承包土地、魚池經營種養殖業,實現收入400萬元,每年每戶平均收入增加10萬元;三是大幅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村集體每年將土地流轉收益分配給農戶,每年每戶收入增加2000元;房屋富餘農戶將自家閒置房屋、商鋪通過租賃實現年收入200萬元,約50戶每年每戶平均收入增加4萬元。與引進企業協商,探索以資源整合入股模式共同參與項目發展,為村民爭取更多利益。目前大路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水準達到3.73萬元。大路村基本實現了“住有所居、耕有其田、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生活便利”,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面完善,村灣環境顯著提升,村民的生活習慣顯著改善,公共服務配套一應俱全,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從“空心村”到“明星村”精彩蝶變,大路村躋身湖北省宜居村莊行列,獲得湖北省文明村、武漢市最美村灣、江夏區十大“最美生態村灣”稱號,入選2020年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典型範例。在堅強發展基礎的感召下,大路村正踐行積極健康持續發展模式,以村民獲得最大的幸福感為目標,力爭“十四五”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突破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百萬元,繼續奮進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圖文供稿單位:武漢市江夏區法泗街大路村村委會)

(責任編輯:曹洋)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