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碳中和,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是能源國企的責任和使命。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戰略方向。
作為市屬國有企業,合肥熱電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新能源作為主導産業升級、推動企業高品質發展的主引擎,加速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積極開創綠色低碳供熱新業態,建設多種能源有機整合、整合互補的綜合能源體系,為安徽“三地一區”建設,合肥加快實現“五高”、聚力建設“七城”貢獻熱電力量。
合肥熱電集團外景
科恩新能源給您一個四季如春的家
謀劃 做能源轉型的踐行者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將“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今年全國兩會首次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清潔能源至關重要。“十四五”期間,在能源結構量的增量中,清潔能源佔比將達到68%。清潔供熱産業正成為快速成長的新興産業和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合肥熱電牢牢把握能源行業轉型升級機遇期,搶佔新能源産業新一輪風口,推動供熱能源結構優化,下好南方供熱企業轉型發展“先手棋”。
早在2017年,合肥熱電就立足城市公益公用類企業定位,並結合企業實際,創新提出“32111”發展戰略,將發展地熱能等新能源業務列為企業的工作重心並大力推動實施。即通過新建合肥燃氣電廠和引進外部熱源,替代關閉三個市區熱電廠的發展路徑,由現有“6”個自有熱源(金源、新能、東方、安能、眾誠、天源),逐步形成以金源、新能、東方“3”個自有熱源,皖能合肥發電有限公司、合肥聯合發電有限公司“2”個外部合作熱源,加大開發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1”個新能源版塊,拓展服務居民個體用熱製冷需求“1”個終端消費領域,以及進入安徽科元環境工程有限公司“1”個污泥處置環保再生利用行業,共同組成“32111”供熱保障新格局,實現“621”向“32111”轉變的發展戰略。
從合肥熱電“32111”發展戰略格局中可以清晰看出,新能源是合肥熱電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一極,是助力合肥走上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關鍵一招。
合肥熱電生産運作現場
謀定而後動。
目前,合肥熱電服務工商業用戶410家,居民小區204個,居民用戶12.5萬戶;供熱面積達2500萬平米,其中地熱能供能面積近200萬平米,供熱範圍涵蓋合肥市主城區和三大開發區(經開區、高新區、新站高新區),並向肥東、肥西、長豐以及淮南壽縣等周邊縣域延伸。雖然合肥熱電在服務範圍、供熱面積等指標上處於南方供熱行業標桿位置,但地熱能等新能源應用佔比不高,轉型步伐亟需進一步加快。
為此,合肥熱電將地熱能等新能源業務列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板塊,提出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實現量的擴張、質的提升、發展的可持續。形成多能互補:地熱能為主,煤炭為輔,天然氣為補充的新格局;多業發展:城市供暖、工業用汽、污泥處置等,延長供暖産業鏈;轉型發展:由傳統供暖企業轉型為能源環保企業,實現大發展、高品質、重塑合肥新熱電。
佈局 做推動能源變革的引領者
我國地熱資源總量約佔全球的7.9%,分佈十分廣泛,而冬冷夏熱地區更是未來地熱規模化供暖的重要領地。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地熱能是一種儲量豐富、分佈較廣、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利用地熱能,對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關於加速規模化開發長三角地區地熱能源,助力該區提前實現碳達峰的建議》,指出“地熱作為來自地球內部的清潔、穩定的非碳基能源,其規模化開發利用可以支撐長三角地區的低碳發展,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信守承諾的新範式和新奇跡。”
按照“深淺結合、冷熱聯供、因地制宜、多能協同、梯度發展”的思路,開發冬冷夏熱地區地熱資源,穩步提升地熱能在可再生能源供熱中的比重,既是貫徹能源革命戰略和提升發展品質的創新之舉,也是加快將長江經濟帶建成綠色低碳經濟廊道的重要舉措。
在清潔能源賽道上唯有跑出加速度,才能在競爭中佔據先機、于變局中開創新局。
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外景
地源熱泵機組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日常巡檢
在合肥熱電新能源戰略佈局中,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恩新能源”)應運而生,成為新能源開發利用及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的“先行者”,成為合肥熱電在轉型跨越新能源領域的道路上邁出的“最先一公里”。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恩新能源依託合肥熱電集中供熱專業背景,按照“標準化、模組化、小型化、微型化”發展思路,秉持“乾濕有度、深淺結合、冷熱聯供、因地制宜、多能協同、梯度發展”原則,大力開發新能源市場,做強做優做大新能源業務,致力於增加用戶製冷、供暖的舒適度和幸福感。
實現藍圖,重在落實,成在落實。
通過不懈努力,科恩新能源已建設運營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項目、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園、安徽省創新館、中科大金融研究院、安徽美術館、寶文國際廣場、文一塘溪津門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已完成投資7.33億元,涉及城市公建、居民小區等。
正在建設駱崗公園錦繡湖能源站、北城龍湖能源站、新橋智慧電動汽車産業園供熱站,同時按照合肥市“十四五”規劃要求,瞄準濱湖科學城、北城新區、東部新中心、運河新城、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新橋科創示範區等重點片區,謀劃為各片區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站,滿足集中供冷供熱需求……一個個重點版塊加速佈局,快馬加鞭推進中。
安徽創新館由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提供供能服務
蹚出的每一條新路子,都是一次華麗的轉身。
科恩新能源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了多點綻放、全面開花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優勢的業務發展模式,贏得了發展先機。合肥熱電及科恩新能源先後取得8個發明專利及60個實用新型專利,並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稱號。
探索 做綠色能源發展的推動者
在大局上謀劃,在關鍵處落子。
2019年4月24日,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正式開館。而為這座魅力場館提供清潔能源保障的,正是科恩新能源正式建成啟用的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
2020年11月,中國科學院長三角地區地熱考察團來到合肥,為未來安徽以及合肥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把脈,專家團高度肯定了合肥熱電建設並運營的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項目。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表示,“在長三角尤其是像合肥這類冬冷夏熱地區,應積極探索充分利用好地熱資源,解決冬季區域供暖和夏季空調製冷問題”。“國內供熱線正在逐漸南移,南方供暖是大勢所趨。通過分析合肥的地熱能源發展利用情況,看看能不能總結出一個新模式,在全國更多地方推廣和應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熱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龐忠和介紹。
2020年11月,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率中科院長三角地區地熱考察團專家來訪
落子濱湖科學城,成為合肥熱電新能源探索發展的精彩一筆。
——華東單體最大。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項目位於合肥濱湖科學城,規劃範圍為佔地面積17.8平方公里的濱湖核心區,項目計劃供能面積500萬平米,是目前華東單體最大的多能互補型區域能源項目。該項目採用以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冰蓄冷、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等多能互補型能源利用方式,具有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等突出優點。冬季供暖時,通過地下管道獲取土壤中熱量為室內供熱;夏季製冷時,可把室內的熱量通過系統管道排入大地中,為室內提供冷量。這種“自然空調”在地下約120米的深度運作,本項目地源熱泵打孔埋管數量多達12000口,不受室外氣候環境影響,具有可持續、環保等特點。同時,該項目採用環狀管網,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項目簡介
——節能環保效益突出。根據已建成項目運營數據分析,區域能源系統平均能夠比分散式空調系統節能21.6%--30%左右,從而大幅降低了用戶的使用費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燃煤相比,年節約標煤6.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9萬噸、二氧化硫4800噸、氮氧化物2400噸,環保效益十分顯著。它的建設,將會為美麗合肥增添新動能,引領綠色發展。2021年,項目獲得省級節能與生態建設(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儲備項目)獎補資金230萬元。
——節約集約土地資源。項目以地源熱泵為主,能源站全部採用半地下室設計,“藏身”公共綠地下方,少佔或不佔用土地,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值得一提的是,能源站還與公園綠化融為一體,在地下能源站與地面景觀綠化的銜接處,規劃有新能源科普展示長廊,提供項目展示和公眾參與的平臺,豐富我市的科普旅遊資源。
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科普長廊
——用戶用熱體驗舒適。項目設計夏季供回水溫度4℃/12℃,設計冬季供回水溫度55℃/41℃,末端採用風機盤管形式送進用戶家中,可以提供高品質的冷暖服務。與分體式空調長時間使用室內空氣乾燥、舒適度較差的情況相比,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是水系統運作,溫差梯度較小,室內水分不易流失,舒適性較高,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熱體驗。
——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在老城區生活的居民都知道,房子外面大量的空調外機和冷卻塔,密密麻麻形象難看。不僅有噪音飄水,還會帶來熱島效應,到了夏天,人們能明顯感覺到市區溫度比城外要高個兩三度。而在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項目覆蓋的區域,取消了空調室外機、用戶端冷卻塔等設施,既能有效緩解區域熱島效應,又能改善建築外觀、美化城市形象。
在大力開發建設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項目的同時,科恩新能源也積極試水小型化、微型化新能源供冷供熱項目,推動地源熱泵技術的應用,如藍天花園小區、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園、水專項基地等。借助佈局的先發優勢,未來,合肥熱電在地熱能等各類新能源綜合應用的範圍和深度上將不斷加深。
創新 做加強能源治理的貢獻者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邁上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之路,合肥熱電始終把創新擺在核心地位,堅持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依託合肥熱電學院、合肥熱電能源研究院平臺,通過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有機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實現“産學研”一體化創新驅動發展。加強能源與環保領域課題研究,攻堅新能源先進技術,優化現有供熱系統;以能源綜合利用為目標,不斷提高地熱能利用、城市垃圾與污泥資源化處置、儲能、光伏、風能、空氣能等方面研發經費投入佔比,引領供熱行業技術進步。
健全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合肥熱電優勢技術資源、搭建企業創新體系,制定各項創新管理制度、建立創新平臺、聚集高水準創新人才,優化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完善研發體制機制,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做好創新項目的研發和成果應用,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科技賦能智慧熱電。堅持網際網路+智慧供熱,促進能源與現代資訊技術深度融合,打造“智慧供熱服務資訊化應用平臺”。聚焦智慧供熱和資訊化管理,實現物理系統和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全網調度,打破管網和站房的資訊孤島,提升集團供熱服務能力、管理和決策能力。通過智慧化服務,讓用戶感受服務便利的最佳體驗,進而提高用熱的舒適度和幸福感。通過標準化與資訊化的精準融合,實現“電腦管人腦”。以資訊化規劃為統領,全面落實企業資訊化建設規劃,支援城市智慧應用管理的區域聯合聯動,成為“城市大腦”集群的子平臺網路,建設智慧熱電。
同時,搶抓政策機遇,借助資本力量,推動新能源企業高品質發展。一方面在“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國家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建設等政策疊加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合肥熱電在新能源領域的成功經驗,進行複製推廣,實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結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借助資本力量,力爭實現安徽科元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及合肥熱電集團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上市,實現資本集聚效應。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接續奮鬥中奏響。
2021年,歷史再次刻印下時間的坐標。
合肥熱電已整裝待發,堅持“擔”字當頭、“幹”字托底,在統籌做好供熱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實施新能源項目“大會戰”,打造能源環保企業“新標桿”,爭做綠色低碳升級“領跑者”,在合肥現代建設新征程上跑出綠色熱電新速度,為安徽“三地一區”建設,合肥加快實現“五高”、聚力建設“七城”貢獻熱電力量!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