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多年來,以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為引領,合肥與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了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
這些研發機構集聚大批優質創新資源,在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積極探索,竭力推動更多的“創新之花”結出“産業之果”,為合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合肥有一批“新”機構
在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內,一款身著“黃金甲”的消防滅火機器人正在進行實物展示。
微型消防滅火機器人採用履帶式懸挂減震結構,由機器人本體、消防水炮、紅外雲臺及控制終端等模組構成。由於其尺寸小、重量輕、控制簡單,可適用於城市建築、石油化工、地下管廊等人員不易接近的危險火災現場。
離它不遠的地方,應急機器人、商用自主清潔機器人等“明星”也紛紛秀出自己的絕技。
作為合肥新型研發機構代表之一,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聚焦機器人及人工智慧領域高新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逐漸結出碩果。目前,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已集聚超30個産業鏈上下游優質項目,相繼佈局智慧製造、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服務等多個産業領域,建立健全涵蓋核心關鍵零部件、機器人本體、系統整合、軟體服務在內的全産業鏈融合發展生態,一個“機器人家園”呼之欲出。
截至目前,該院入駐規模以上企業1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專精特新企業7家。
越來越多的“創新之花”結出“産業之果”。
“我們堅持以高能級平臺建設為中心、以‘雙高’企業培育為抓手、以高端人才團隊為動力、以創新體制機制為保障,探索一條具有‘合肥優勢、工大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內涵發展道路。”
合工大副校長、合工大智慧院院長劉志峰説,合工大智慧院通過校企“共生”式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培育孵化了105家科技型企業,涌現了一批深耕智慧製造細分領域的高成長企業。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製的城市生命線安全運作監測系統,在全球首次建成了城市尺度災害監測實驗網,實現了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進行整體安全監測、預警和快速響應。
疫情期間,中科大先研院孵化企業瀚海博興聯合本源量子為抗疫提供交叉科學的武器,共同開發出抗原免疫直檢試劑盒等系列産品,可有效輔助核酸檢測,能夠更快捷、更準確、更早期、更便利檢測新冠病毒,相關産品取得歐盟CE認證,並進入商務部出口白名單。
新型研發機構“新”在哪
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作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
新型研發機構有許多新特點,也因此,人們對其破題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寄予厚望。
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實踐中摸索成型的。
那麼,新型研發機構該如何發展?這也成為劉志峰關心的問題。
合工大智慧院,是合肥市與合肥工業大學“校地合作”建設的高端協同創新平臺。
為了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合工大智慧院面向産業需求,重點打造了機器人公共服務平臺、智慧城市與智慧建築研究院等27個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無縫對接“實驗室”與“應用場”,科教資源優勢得以激發。
“高校有成果、有人才,企業更懂市場經營,但高校成果往往都是跟人走的,人是關鍵要素。如不能很好地解決科研人員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密切配合問題,科技成果的轉化就很難真正落地。”劉志峰説道。
過去産學研合作多以科研人員自發、零散的橫向科研項目為載體,與企業之間以技術開發諮詢為紐帶,合同結束,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導致科研和産業之間銜接不緊密。
為此,智慧院探索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從過去一紙合同的契約式合作,轉變為利益捆綁的共生式合作。
引導高校裏擁有核心技術成果、穩定研發隊伍的科研團隊,與有接納新技術能力的企業有效結合,共同創辦高科技企業,並通過股權激勵、自設立項目等措施將科研團隊與企業發展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如此一來,高校的科研團隊就會根據企業的産業需求進行再研發,使産品能夠及時迭代更新。企業得到有力及時的技術支援,解決了研發難題,而高校院所沉睡的技術成果被激活。
産教融合,涵養“人才蓄水池”。針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短缺難題,合工大智慧院依託合肥工業大學國家級一流專業,聯合龍頭企業等多主體協同育人,創新“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具備智慧製造基礎知識及應用能力,能在現代産業一線工作,並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目前,已培養了近3000名“雙導師制”碩士研究生。
“我們以‘創新-創業-産業-資本’聯動發展為驅動模式,貫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全環節鏈。”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院長于振仲介紹,該院業務內容涵蓋創新産品研發、創業項目孵化、産業平臺運營等全方位孵化培育體系,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人才、技術、資金、行銷、供應鏈、品牌、場地等資源助力。
據悉,該平臺專設“機器人産業發展基金”,融合項目開發、資金杠桿、政策扶持、産業基礎、投資管理等各類平台資源,以資本注入、協助企業提升管理水準等多種形式,促進機器人及人工智慧領域科創企業加速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要以“新”破題
科技研發投入不足、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是科技創新的典型“短板”。如何擁有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力量,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在合肥,包括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合工大智慧院在內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逐步破題。
“合肥市新型研發機構,是指聚焦我市科技創新需求,主要依託國內外高校院所優勢創新資源合作共建,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研發服務的獨立法人機構。”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協同創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合肥對標國內外最高標準、最好水準的優勢學科和關鍵核心技術,積極引進“大院大所”聯合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並運作了新型研發機構28家。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重點瞄準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建設領域以及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産業的發展方向,以研發源頭創新帶動産業發展。
在建設過程中,合肥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成果轉讓、股權激勵、智慧財産權保護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改革創新、先行先試。
為進一步強化政策體系和保障機制的頂層設計,我市出臺了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在建設運營、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和培養、考核獎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
同時,制定了合肥市新型研發機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強化考核監督,在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充分尊重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成效,正在顯現。新型研發機構的出現,探索實現了産學研合作由短期化、鬆散化、單項化向長期化、系統化、實體化轉變,提升了整體創新效能和水準。
(責任編輯:沈曄)